hLife Journal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qun393

博文

hLife专刊征稿:类器官在疾病模型构建与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已有 388 次阅读 2024-4-16 09:0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专刊题目

类器官在疾病模型构建与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背景描述

类器官是一种多细胞结构、高度还原与模仿人体内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三维“微器官”系统,真实映射出体内相应器官的细胞类型、形态分布和相关功能。它们已成为疾病建模、药物开发、器官发育、再生医学、基因编辑等多个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与传统的细胞系和动物模型(如小鼠)相比,人类细胞来源的类器官取材于人源干细胞、正常组织和多阶段的病变尤其是癌变组织,不仅提供了更接近实际人体器官的微环境,包括易感性、宿主反应、生理功能和多细胞协调,而且还具有操作简便、高通量、无物种差异以及丰富的实时和采样后观测分析方法等优势。类器官技术有望进一步推动感染与肿瘤等疾病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

在感染与免疫研究领域,类器官技术已成为深入研究宿主-病原体互作的重要工具。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在微生物学研究中至关重要,在医药健康、生物安全和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宿主-病原体互作是动态且复杂的,感染结果不仅取决于微生物的毒力特性,还取决于它们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由于宿主的细胞组成、细胞间交互、空间分布梯度、免疫微环境变化以及诸如营养获取、酸碱平衡和氧张力等应激状态的高度复杂性,开发能准确反映宿主体内实际情况的模型一直是病原体感染机制研究及其有效药物研发中的一个主要挑战。类器官模型提供了简便易用、高度模拟实际器官微环境的宿主-病原体互作介面,为本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范式。

在肿瘤的疾病建模与药物筛选领域,肿瘤类器官是肿瘤发病机制研究和药物开发与筛选的优良技术平台。肿瘤类器官可高度保持肿瘤的异质性、组织病理学特征、遗传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可以模拟特定肿瘤类型及其癌症驱动基因突变,是更接近真实病理生理学状态的人类癌症模型。应用肿瘤类器官作为高通量药筛平台对临床抗癌治疗的患者的特异性测试结果展现了极高的临床相关性和预测有效性,是个体化精准治疗的重要新型辅助工具。创建患者特异性类器官库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但对个性化医疗具有重要意义。患者的特异性类器官库可以模拟不同患者的异质性,协助肿瘤的遗传和表型特征的研究,更准确地揭示与患者特异性癌症相关的肿瘤内和肿瘤间生物学异质性,是肿瘤类器官作为癌症治疗领域新兴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

鉴于此,为助力类器官技术的标准化与示范性应用,加速感染与肿瘤等多种疾病关键机制的阐明和相关药物研发,hLife推出类器官专题,聚焦类器官模型在疾病模型构建与药物研发应用中的最新进展,诚邀相关领域专家贡献原创研究文章、综述、观点、信件和评论等稿件。

主题

• 基于单一或复杂胃肠道、呼吸道、肝脏、皮肤、 肾脏、脑、血管等类器官或类器官芯片的感染与免疫研究

• 基于类器官的肿瘤疾病建模、肿瘤发病机制研究、肿瘤异质性研究

• 基于类器官的其他疾病模型构建,如慢性疾病模型构建、遗传性疾病模型构建

• 基于类器官生理与病理模型的药物筛选与研发

截止日期

        2024年7月31日

客座专刊主编

李亮

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南方科技大学

研究领域:构建类器官模型研究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潜在机制并进行相关药物研发。

联系方式:lil@sustech.edu.cn

特邀客座编辑

陈源顺

副教授、副院长

工作单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研究领域:理解氧化应激对疾病进展的作用,重点关注炎症、肿瘤转移和代谢紊乱。

联系方式:nstan@ntu.edu.sg

王德云

教授

工作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

研究领域:鼻部上皮黏膜干细胞与类器官研究,病毒感染、过敏反应、与临床免疫学的呼吸道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研究。

联系方式:entwdy@nus.edu.sg

宋伟

教授、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研究领域:肿瘤类器官的构建与临床应用,肿瘤精准治疗。

联系方式:songwei@sdfmu.edu.cn 

李健

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中山大学

研究领域:上气道炎症疾病及鼻窦颅底肿瘤疾病。

联系方式:lijian7@mail.sysu.edu.cn

投稿指南

需要通过在线系统提交稿件,所有稿件将进行同行评审。请在投稿函中说明提交的是“类器官”的专刊稿件hLife对该专刊接受的稿件免收APC。

提交网站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hlife

hLife官方网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hlife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52961-1429871.html

上一篇:hLife 2024年第一期正式出版
下一篇:hLife 2024年第二期正式出版
收藏 IP: 124.16.14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