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i

博文

非生命系统之生命特征

已有 577 次阅读 2024-4-3 11:05 |个人分类:工作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6-06-11 10:53:40)

奉天城,猴年马月,端午过后,暴雨倾盆,待太阳出来一定是一段氤蟁的日子。从货币到帝国,再从帝国到宗教,生命在思考运动的时候就是经济,生命在思考物质的时候就是科学,生命在思考能量的时候就是政治,生命在思考生命的时候就是宗教。就连生命本身也不清楚,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不稳定平衡态,并且生命是一种总是维持低熵的奇迹。   

没有坐标的科学就是宗教,具有坐标的宗教就是科学,因为科学是生命对世界建立的“分别”,而宗教则是生命对自己建立“分别”的“去分别”过程。前者就是“执著”,后者就是“究竟”。生命变化规律是依据群体生命的在,群体中储存的最强烈信息为导向为依据而变化的。从环境中不断地汲取负熵,生命以负熵为生。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吾认为生命的群体性是第一位的,而生命特征是第二位的。群体性在先,生命特征在后,群体性决定了生命特征。所以,研究生命不研究群体,一定是妄费心机而徒劳无获的。个体主观的根据叫冲动,群体客观的根据叫动机,分别者智慧也。生命具有稳定的质量和能量代谢功能,能回应刺激及进行繁殖的开放性系统,生命是一门复杂性科学,如何通过复杂网络的视角看待生命的本质,也许会在生命本质探索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也许,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生命有认识的人,主要涉及自滋养、生长、衰亡、繁殖、食欲、自我运动、思维。生命的低级形式所具有的能力在较高级的生命形式中都具有。笛卡儿则把精神和先验理性看作是人独有的属性,动物只是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而是因为由神赋予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所致。莫诺(1977)云:“这些生物全都有一个目标:活下去,并使自己的后裔活下去,哪怕是以死亡为代价” 。 凯恩斯·史密斯(1995)云:“一个生物的目的是生存、竞争和繁衍”。 威廉斯(2001)云:“由于相互作用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也许以这样一种方式适应性地组织起来,即个体利益通过一种功能上的从属关系服从于群体利益 ”。

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自然形态;它具有各种水平的开放系统的自我更新、自我调节、自复产生的特点这些开放系统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核酸和有机磷化合物。新陈代谢的本质就是从外界不断地汲取负熵,以抵消生命运作过程中不得不产生的熵增。尽管给生命一个简单的定义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但是现代生物学还是声嘶力竭给生命下了一个科学定义: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的复合现象。

生命系统多样性统一的基本原则就是与环境的融合,或者适应,所以自复制、进化与自适应就成为讨论“非生命系统生命特征”的主旋律。上帝为什么要按照自己样子来创造人,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践“知汝自己”。人类对地球上的生命的研究,根本无助于对生命深层次本质属性的认识。所以,人类必须去尝试“按照自己的样子”再创造一种生命形式,即“人工生命”,或者“非生命系统”。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认为,“负熵”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据。生命系统是准稳态的开放系统必须通过同化和异化通过代谢作用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不断地从外界引入“负熵”建立并维持“有序”状态。因此,代谢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生命实际上是物质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最终又归于无序的过程,生命是一种总是维持低熵的奇迹。

从外界汲取负熵(有序),向外界排泄熵(无序),毫无疑问地已经成为个体生命高级形式。生命就是违背普适的熵增原理,熵增原理就是天道,生命乃人道也。活着就是五脏六腑以至于每一个细胞的运作都井井有条,时刻保持着有序状态,从而使得不会立即达到一种类似热力学平衡的不再活动的状态。生命一旦死去,就会很快服从于熵增原理而趋于热平衡状态。

宗教原则:首先,认为世界具有一种超人的秩序。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发展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帝国法则:统治不同文化认同的多民族,并且希望拥有几乎无限扩张的疆域。货币原理:将心理想象转变成物质的途径。

艾根判据:

    1 代谢作用,自我调节,即自由能流,以补偿系统平稳过渡的熵生产平衡状态;

    2 自我复制,由于代谢作用破坏了系统熵平稳,所以需要自我复制来保存生命信息;

    3 复制误差,为了某种价值标准造成的某种倾向,自我复制必然形成复制误差,又叫作选择性反应,以扩大信息量来获得系统新的自由能流。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为二之根据,二为一之动机,二为三之根据,三为二之冲动。然而,主观根据为动机,客观根据则为冲动,故三为一之动机也。如此一来,循环往复,涨落有序,故此非生命系统之生命特征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25-1428045.html

上一篇:吾传
下一篇:第五类空间
收藏 IP: 175.169.12.*| 热度|

1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