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obao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obaoxi

博文

以海为怀 谊播万番——闽都文化特色之一

已有 861 次阅读 2024-2-8 23:15 |个人分类:评论性文章|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以海为怀  谊播万番——闽都文化特色之一

微信截图_20240208220631.png

福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面向大海,四周多山,属亚热带气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形成了特有的闽都历史文化和人文气质。福州地势西高东低,呈层状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组成,还有广阔的海域,曲折的海岸,连片的港湾,众多的岛屿。  福州多山,有“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之说。城内的“三山”——屏山、于山、乌石山,三足鼎立。“三山”见证了闽都建城的历史,守护着榕城百姓的繁衍生息,更是福州人茶余饭后的去处。  山水福州城,水系自然也十分发达,内河纵横交错,贯通闽江和西湖。内河是最能体现福州古城风貌的一大亮点。遍布榕城的温泉是闽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福州有福的重要内容。  福州偏于东南一隅,福建多山,交通不便,历来远离政治活动中心,也不受战乱的影响,这样倒成了中原等地战乱人们逃避的理想地方。穷人家很难千里迢迢来到福州,只有达官贵人、巨贾富豪能奔到福州来。他们到福州后,发现这里气候温和宜人,湖光山色如画,郊外沃野广袤,市区绿树成荫……福州不愧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有福之地。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上述风气,历代相传,遂形成了特有的闽都文化,厚重而辉煌。   海洋文化是闽都一大特色,闽都人与海洋息息相依,自古以来闽人就习水善舟,巧制福船,捕鱼养殖,赖以生息,凭借着濒海而居的独特区域优势发展海上经济贸易。

闽人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传播方面始终走在前头。  闽越时期就有了福州港,称东冶港。从此,福州就开始对外贸易,它不仅与日本、夷州(今台湾)有联系,而且与中南半岛、吕宋(今菲律宾)等地开辟了定期海上贸易航线,成为中国最早的贸易港口之一。汉末一度成为中国第一大港。  唐朝时福州海外交通和贸易快速发展,通商地区不断扩大,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港口。到了中唐,特别是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福州设置福建经略使之后,福建沿海的开发取得很大成就,使福州在唐代中期至五代期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并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唐末五代王审知及其后裔治闽期间,重视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设立市舶司(设在泉州,明时迁至福州)作为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据记载,当时,福州怀安窑所产的外销陶瓷器直接贩运至日本及东南亚各国,阿拉伯商船满载各国货物航抵福州,国人与之交易后,携舶来品溯闽江而上,将货物贩卖至全国各地。  宋元时期,福州是“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重要贸易港口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到达的地域,东至高丽、日本;南到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等国和地区;西达南亚、西亚、东非等诸国和地区。  明朝时,福州港又出现空前的繁荣。郑和下西洋七次,每次都有二万七千多人左右,船员中有不少长乐当地人,郑和宝船采用的主要是“福船”船型,福州造的“福船”代表着中国古代最高的造船水平。其实,早在闽越时期的水兵船队就开始使用“福船”,三国时期温麻船屯,就是东吴最主要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据记载,郑和下西洋经过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途经三十多个国家,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一带,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影响深远,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福州长乐太平港作为基地,功不可没。  在郑和下西洋开展南线贸易的同时,北线和琉球(今称冲绳)、日本、高丽也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和琉球的贸易往来更为密切。  福州和琉球国的交往盛于明朝,在台江的柔远站(俗称“琉球馆”)就是两国贸易交往的重要场所。在福州仓山的迎安山和磨层山一带的琉球墓群和鼓山镇远洋村的琉球国金将军庙,成为中国与琉球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金将军系琉球国将军,叫金伯通,他奉命护航朝贡,船驶闽江口突遭暴风袭击,不幸落水遇难,当地人十分景仰,遂在江边建金将军庙,年年祭祀。在和琉球五百多年的友好交往中,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正是通过福州这个窗口,传播到琉球的每个角落。闽人三十六姓对琉球国社会发展及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造船技术就是引自福州。如今,曾经居住着闽人三十六性的久米村旧址仍在,成为冲绳的福州园,园中有“三山两塔一条江”,福州味十足,该园大门口的牌匾,是冰心的题字。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福州设闽海关,为中国首个设立海关的城市之一;晚清,福州又成为“五口通商”之一,福州与九江、汉口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茶市。清同治年间,又成为中国近代造船中心,成为中国近代新科技、新思想传播发展的要地,大大影响了我国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福州始终处于对外贸易的最前沿,一直起着面向世界的排头兵的作用,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之一,当之无愧。  直到今天,福州的远洋捕鱼业已经远至南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密罗克里奇群岛等海域作业;养殖业在东南亚建立了基地。传承了福州人敢于拼搏,面向世界的优良传统。  闽都在和上述国家开展贸易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交往,其中尤其是佛教方面影响最为深远。当然,这种交往仍然是以海洋为载体。自古以来,福建佛教界对外交往频繁,由于地缘等原因,与日本、东南亚的交往尤为密切。  福州开元寺与日本佛教关系源远流长。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第一位高僧来福州开元寺驻锡的是空海大师,居开元寺,后转诣长安,留学回国后,创日本真言宗,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继空海之后,日本又一高僧圆珍(智证大师)也曾驻锡福州开元寺,千余年来,不断有日本僧人赴福州开元寺寻觅智证大师踪迹。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僧隐元东渡日本,把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佛教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鼻祖。  福州的佛教和东南亚各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寺庙的法师到东南亚各国弘法,并在当地创建寺庙。一代僧楷圆瑛先后六次远渡南洋,足迹遍布新加坡、菲律宾、缅甸、印度、马来亚、锡兰(今斯里兰卡)、泰国等东南亚各国;福州西禅寺微妙法师赴泰国、马来亚、菲律宾弘法,西禅寺永心、醒觉到越南将二府庙、观音庙合并为西禅寺下院,以后西禅下院寺僧又在越南创南普陀寺;鼓山涌泉寺妙莲法师到南洋弘法,并在马来亚槟城创极乐寺……■卓宝熙

福州晚报2015年09月04日期 第A21当前位置版:闽海神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7140-1421154.html

上一篇:回乡偶书
下一篇:重兴教文 人才辈出——闽都文化特色之二
收藏 IP: 117.129.68.*| 热度|

2 张晓良 郑永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8 0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