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obao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obaoxi

博文

当年我们勘测赣龙铁路线

已有 2429 次阅读 2024-2-8 21:43 |个人分类:散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说起来已经50多年前的事儿了。

1963年我们参加鹰厦铁路二线勘测赣龙线即为线的一段)。

勘测的地段位于闽西革命老区,所经地区处处可以感受到老的气氛

开始,我们住在连城县庙前村的庙前小学。小学生煞是可爱,见到我们总是高兴的说勘测队叔叔,我们这里要修铁路啦我们说是啊他们说太好了,我们可以乘火车到北京见毛主席了

庙前小学的墙壁上仍遗留有当年红军写的宣传标语,已经斑驳不清,但依稀可辨

第一天我们出调查,路过芷溪。这是一个大队所在地,芷溪大队是个穷队,人均月定量仅15

我们的工作十分艰苦有时为了调查的需要,我们还要挖坑试坑、清除表土自己带着铁镐或铁锹到现场挖);每天要走20多公里地,经常走错路有时我们走着走着就走到野猪走的路或是老乡砍柴走的路,走到最后走不通了,只得原路返回由于经常走错路,几乎每天都是摸黑回来,幸好大家都备有手电筒。

  对我们威胁最大的是蛇,这一带蛇多很,每天出工,都会遇到蛇我们都南通出品的季德胜蛇药片。有一次在山顶的大孤石下钻出来一只大蟒蛇,约米多长,我们冷不丁吓了一跳,出了一身冷汗还好并没有攻击我们的意思,而是往茅草丛里直奔而去。

闽西一带,许多山道都有不少亭子供行人小憩喝茶,有的亭子有卖茶水或食品亭子上均有对联,我记得亭子的对联有鸟语调人,野花香送马行”“远山近水好风光,路人邻里请稍憩”,等等。

在闽西一带赶集叫赶墟”,不同地区赶墟时间不一样,反正隔三五就有赶墟的,我们有时遇到赶集的日子,也会前往看热闹。

这一东西比较贵,但我们伙食每月仅15元,算起来也比较便宜,主要原因是柴火不花钱,自己到山上随便捡一下就是一卡车。

工作之余,我们参观了古田会议会址。为我们讲解的是雷时标老大爷,很健谈。老人家谈到当年开会时毛主席住在附近的苏家坡溶洞内,他为毛主席送饭时非常激动。他还说,在附近的大池、小池驻扎有国民党军队一个营,形势十分紧张。

后来我们从庙前转到长汀一带工作,这一带是武夷山南段腹地。除河田一带花岗岩低丘有水土流失外,其他地区都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景优美。

闽西革命两区在战争年代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许多家人亲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和发达地区比他们的生活还很艰苦,甚至吃饱都成问题。我们住在老乡家里,每当我们吃饭时,小孩都围着我们,瞪着大眼睛看我们吃饭。小孩们瘦骨嶙峋,大家心里难受……每次我们都给这些可爱的小孩留一些米饭、馒头和菜。

有的老乡偷偷找我们同志说你们是北京来的,麻烦你们向毛主席老人家反映一下,能不能把我们的粮食定量增加一些。老区人民这种淳朴的感情实在令我们感动他们相信毛主席,他们提出的要求并不高我们只能和他说些道理首先肯定老区人民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出了巨大贡献,毛主席、党中央和国家不会忘记老区人民把老区建设始终放在重要的地位,我们这次来这里勘探铁路就是国家重视发展革命老区的具体行动,相信很快会好起来……

闽西人民警惕性很高住在庙前的第二天我们出工调查时要在线路附近小山包上建立控制点,于是登上一个小山包。我们测量人员用望远镜东张西望时,引起了附近民兵的注意他们以为是我们是国民党空特务,十几个民兵荷枪实弹从山底下往山上包围我们,还没到我们面前就喊话举起手来我们还没回过神儿来,他们已经站立在我们眼前我们举起手,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不明不白的成了俘虏。

他们把我们带到庙前大队队长认识我们把情况一说,民兵才恍然大悟民兵队长忙向我们道歉,虚惊一场的闹剧总算结束了。

我们转战在革命老区闽西上杭、长汀一带,整整100天,共完成草820多公里,踏勘650多公里……

在难忘的日子里,我们处处都感受到老区的气象。我们和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老区人民的淳朴感情,对毛主席、对共产党的信任和热爱,令我们十分感动。

武夷山的风景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50多年前,为修建通向闽西老区的铁路,我们重走红军路,在武夷山区开展铁路勘测。如今,赣龙铁路已经通车,闽西革命老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经济蒸蒸日上,田一带的水土流失变成青山绿水,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我多想能一睹今日的闽西红土地,和他们一起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不能远行,我在遥远的首都,祝福闽西人民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发表于《闽西日报》2017.2.6

微信截图_20240208220631.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7140-1421140.html

上一篇:青藏高原“七七”遇险记
下一篇:回乡偶书
收藏 IP: 117.23.104.*| 热度|

4 尤明庆 郑永军 周忠浩 徐明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0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