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黄帝内经》之前的医书

已有 911 次阅读 2024-2-2 20:50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黄帝内经》是一本医学书籍,是已知的第一部系统的中医学的经典。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把它仅仅看成只是一部医学书,还是一部教我们怎么养生、怎么生活、怎么看待生命、怎么看待天地万物的养生书、哲学书,是一部教我们健康快乐生活的大百科全书。然而,《黄帝内经》并不是最早的医书,因为在它以前就已经有医书了,比如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14种医书,2013年成都老官山出土的9种医书,这些都比《黄帝内经》早。

但这些书都是讲治法和药方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医学学术体系。中医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是中医理论体系也就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排在中医四大经典的首位。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一直绵延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而且,《黄帝内经》还是是第一部养生学的宝典,但它也并不是最早讲养生的,在它以前的先秦诸子百家中就有很多养生的论述,比如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乐”“食不语寝不言”,还有“八不食”的饮食方法;老子提出“长生久视”“涤除玄览”“致虚守静”的养生之道。显然,这些都还不够系统,因为它们并不是养生学专著,连医学著作都算不上。

《黄帝内经》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养生理论与方法。《黄帝内经》了不起的地方是不仅讲了怎样治病,而且讲了怎样不得病,这就是——“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在没有得病的时候就预防它,最终能够不得病,“治未病”不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而且还有具体的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第一次全方位地提出了养生攻略,是第一部生命的百科全书。然而,千万不要把《黄帝内经》简单看成是一部医学书。其实它里面除了医学外,还有天文学、地理学、历法学、音律学、物候学、气象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是一部百科全书。

东汉时期,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的《汉书·艺文志》,参照了刘歆的《七略》。据班固说,刘向刘歆父子校书,从民间搜集了很多书籍。医学相关的书籍有七本(医家七经),包括《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从《汉书·艺文志》可以看出,当时的医籍除了《黄帝内经》,还有《黄帝外经》。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黄帝外经》,是明代的陈士铎所著。当时,距离黄帝时期已经过去了四千多年,此书主要阐述的是阴阳五行,也就是道家的思想,这里就要提到上古时期一个名人广成子。据说,这个广成子住在崆峒山,在《封神演义》中,他是元始天尊的大弟子,位居昆仑十二金仙之首,按照道家的说法,他在黄帝时期就化身成太上老君来到凡间。黄帝听闻他的大名后,立马到崆峒山向他请教何如才能得“道”,此时的广成子已经一千二百多岁,结果被拒绝了。《神仙传·广成子》一书中记载:“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

可见,早在《黄帝内经》之前就诞生了一大批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素问》就提到了《上经》《下经》《揆度》《阴阳》等先于《内经》的医书。可惜这些医书现在均不可见。但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从古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医书,这些医书都是汉代与汉代以前的医学著作,行为较今本《黄帝内经》更为古雅,反映了我国汉代以前(两千多年前)的医学成就。例如有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和近年来出土的成都老官山汉墓医书。

一、马王堆汉墓医书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长沙东郊马王堆发掘了三座西汉古墓,墓主人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与其妻子辛追的墓。古墓中出土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如素纱蝉衣等。除外,还有一批帛书和竹木简,其中有医书十四种,包括著名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导引图》、《十问》、《天下至道谈》等。比较典型的有:

1.《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多字,内容是五十二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每类疾病的治法少则一个方子,多则二十多个方子。书中有方283首,用药247种。如治疗疽病,用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研末,用酒送服。另外还有一些手术治疗方法,如记载了治疗痔疮的手术。

2.《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全书论述了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主治疾病,从书的内容来看,两部灸经的成书年代早于今本《黄帝内经》。

3.《导引图》: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一幅帛画,内容是四十四个导引动作,有的图还标明了这个动作能够防治那种疾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二、老官山汉墓医书

老官山汉墓是2013年在成都郊区新都老官山发掘出来的,墓的主人是西汉晚期的一位医生,因此在墓里发现了大量的医简。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和中浚教授介绍,医简有九百多根,字数两万多字,根据其内容,分别命名为《五色脉诊》、《敝昔医论》、《六十病方》、《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脉死候》、《尺简》、《病源》等几部。其中,敝昔即春秋时期名医扁鹊,因此这批医书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春秋名医扁鹊的医学思想。

从这批医书的内容来看,西汉以前的医学理论、临床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1.有了成熟的医学理论:如《脉死候》说:“敝昔曰:人有九徼五臧十二节,皆鼂於气。”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两者如出一辙。

2.有了成熟的诊疗理论:如《敝昔医论》说:“凡五色,以观生死……”“心气者赤,肺气者白,肝气者青,胃气者黄,肾气者黑,故以五臧之气。”

3.有了成熟的医方,配伍十分精当:如《六十病方》中“八治风”,组成包括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配伍十分精当,当是治疗风寒的经效方。

4.针灸经络学说已相当完善,对经络循行部位记载非常详细:如记载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走向说:“手阳明脉,次指与大指之上,出辟上廉,入肘中,乘腝,出肩前廉,循颈穿颊,入口中。其病痛,口辟。”非常精准详细。

三、张家山汉墓医简

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挖掘江陵县张家山M247、M249、M285三座西汉初荆州古墓时,相继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以M247出土的竹简最多、达1000多枚,大部分贮藏在竹简(箱)内,保存较完整,字迹清晰。除了法律、军事、数学和遣册等类文献外,还有两种医书,题名为《脉书》和《引书》。据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对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以及M247随葬竹简的历谱推算,其墓葬年代为西汉吕后至文帝初年(约公元前2世纪中期),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墓葬年代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同期或稍早。

1. 《脉书》:共2028字,约在西汉初期被抄写在65枚竹简上,其内容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病候,自头至足依次叙述了67种疾病的名称及简要症状,涉及内、外、五官、妇、儿科病症,其中内科病约占2/5,不同于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侧重于外科病;第二部分内容与马王堆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两本完全相符,且所保存的文字较甲本多332字、较乙本多122字,使《阴阳十一脉灸经》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复原成为可能。第三部分内容与马王堆医书《阴阳脉死候》基本相同,且多出69字,其中说:“夫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动。动则实四支(肢)而虚五臧(脏),五脏虚则玉体利矣。”是目前书已知古籍中最早甲“流水”与“户枢”的比喻论述人体运动有利健康的原理。第四部分,用四言韵体论述人体骨、筋、血、脉、肉、气等6种组织或生理机能及其发病为“痛”的症候特征;第五部分内容与马王堆帛书《脉法》基本相同,且多出124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帛书缺文。

2. 《引书》:共3235字,约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前抄写在113枚竹简上,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四季养生之道,篇首指出:“春产(生)、夏长、秋收、冬藏(藏),此彭祖之道也”,接着依四季之序介绍各季的养生方法,这一部分的基本精神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载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相同,即养生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第二部分论述导引术式及其作用,共载导引术110种,除去重复者还有101种。其中述术式者85种,用于治病有50种,仅述功用者有16种。可见,《引书》是汉初之前医疗导引术的一次总结。《引书》所载导引术与马王堆帛画《导引图》相比较,两者风格相近,命名原则相同。而《引书》所载导引种数更多。内容更丰富,除了折阴、熊经、引膝痛、引聋和引颓等5种导引名称相同(其中3种名同术异)外,帛画所载导引数只有《引书》的2/5左右,而且单个动作的静态画面,很难反映导引的动态过程,更难描述呼吸、意念方面的要领,《引书》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引书》第三部分讨论了致病因素、防治方法以及养生理论等问题。

除了以上所说的两座汉墓以外,江陵张家山汉墓、武威汉墓也出土了不少医书,是我国传统医学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有待研究者去挖掘这些珍贵医书的价值。

此外,我国考古发掘工作曾多次出土战国至魏晋时期的竹简、木牍,如在西北考古发现的《流沙坠简》《居延汉简》《敦煌医简》等,但其中只有少量的医药简。据专家们评估,1972年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与其它时期出土的医简相比,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整理之系统,涉及范围之广,在当时而言是空前的。通过对这批简牍的长度、编连、缮写、容字、题记、收卷、文字等各方面进行整理,可以具体地考定汉代简册制度,以补历史文献所未及,也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研究的新资料。

其中,有一枚木牍不仅写有各种药物的名称,而且还列出了药物的经济价值,还有两处提到患者取药的记录。从这段文字记载看,这很像是一份药物账目清单,虽然内容简单,但却反映出医疗行为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存在于当时的社会。

《汉书·食货志》载:“不幸疾病死伤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闲。”说明在当时,农民的生活开支中医药费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武威医简的记载,正与之相印证。

还有人据清涵谷山人撰《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二卷、增补一卷,西蜀青城山空青洞天藏板刊本),认为它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最早记录在《黄帝内经》第13章。后世是在这部医药著作基础上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认为祝由术是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上古真人治病的方法。这一点,似乎符合“医源于巫”的猜想,说明神灵医学与自然哲学医共处于一个时代。

祝由之法,也包括中草药在内,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后世中医有祝由科,借画符等形式改变影响病人的心理和气场,对某些疾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20346.html

上一篇:迎新的脚步
下一篇:迎新的脚步(2)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3 许培扬 农绍庄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