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IOTECH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BIOTECH

博文

aBIOTECH | 程时锋-豌豆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已有 468 次阅读 2024-2-1 11:28 |个人分类: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aBIOTECH | 程时锋-豌豆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图片

豌豆(Pisum sativum L.)是一种重要的冷季豆科作物,不仅在孟德尔遗传学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人类优质植物蛋白质来源。近年来豌豆基因组学的发展推动了豌豆基因功能的研究,并进一步促进豌豆分子育种的发展。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所程时锋团队在期刊aBIOTECH发表了题为Innovations in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Molecular Breeding of Pea: Exploring Advances and Opportunities 的综述,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豌豆功能基因组学和育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未来豌豆分子育种面临的挑战。

图片

文章首先总结了近年来豌豆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从基于转录组的从头注释,到目前Caméor、JI128以及中豌6号参考基因组的组装注释,质量越来越高的基因组为豌豆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也总结了世界上豌豆重要种质资源的收集单位,以及一系列重要的豌豆突变体材料。其次作者将豌豆已克隆基因分为株型、共生固氮、生育期、花器官发育、果荚与种子以及抗性,共六大类。作者根据每一类表型分别回顾了已克隆基因的发现过程,以及重要已克隆基因和未克隆位点的育种应用。例如在株型中回顾了已克隆控制株高的CryLaLe等基因;控制叶型的StLathTl等基因;控制分枝的Rms1Rms2Rms3等基因;控制茎生长习性的DetSym28基因;控制花序发育的Veg1Veg2基因。并且总结了重要未克隆位点的育种应用,例如控制半无叶品种产生的Af位点与茎生长习性的Deh位点,虽然目前尚未克隆,但在国内外育种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是未来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

图片

图1 控制豌豆株型的已克隆基因

最后作者提出了目前豌豆育种与产业发展急需突破的问题。包括利用豌豆野生种提高栽培种的抗病能力,突破豌豆遗传转化难题从而实现基因编辑快速育种,推行更合理的耕作模式充分发挥豌豆共生固氮能力。

图片

图2 控制豌豆花器官发育的已克隆基因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业创新团队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的资助。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所博士生陈柏志为论文第一作者,程时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引用本文:

Chen, B., Shi, Y., Sun, Y. et al. Innovations in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molecular breeding of pea: exploring advances and opportunities. aBIOTECH (2024). https://doi.org/10.1007/s42994-023-00129-1

作者简介

图片

程时锋,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英才”,广东省“珠江团队”首席科学家。以Plant Trait-based phylogenomics (Evolution)、Crop Genomics-design Breeding (Agriculture) 为核心,长期从事植物系统发育进化基因组学、关键性状起源和演化分子机制、及麦类豆类作物群体遗传学及基因组设计育种等研究工作。其代表性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在Science(2篇)、Cell、Nature Biotechnology、Plant Cell等杂志10余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60余篇高质量文章,引用15000余次,多篇文章被F1000重点推荐。

相关阅读:

aBIOTECH | 中外科学家聚焦杂草基因组及其育种利用研究进展

aBIOTECH | 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武志强团队解析新兴花卉姜荷花高质量基因组及其重要性状遗传机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58049-1420171.html

上一篇:aBIOTECH | 中山大学李剑峰团队开发富集多基因CRISPR突变体和剔除Cas9转基因的双功能筛选系统
下一篇:aBIOTECH | 宋述慧/章张-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植物基因组学资源体系综述
收藏 IP: 175.169.189.*|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