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中外警告的差别:美国或发生7级大地震!加州已连续多次地震

已有 1282 次阅读 2023-9-10 19:18 |个人分类:灾害预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警告:美国或发生7级大地震!加州已连续多次地震,地震能预测?

2023年01月03日 19:25 新浪网


  很多人应该知道,2022年我们看到的全球火山活动非常地频繁,虽然是处于我们说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火山带”上,但是我们也强调了,关于火山喷发最为直接性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说的“地球板块”活动。

  这不,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地球的板块是处于“活动”,可能也有点不稳定。

  

  之所以这里说“可能”,主要是这个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保持每年都有大规模地震,火山活动的情况。你说这算不算异常现象呢?

  短期看的活动频率的确是较高,所以,也引发了大家对地震的担心。这不,关于美国地震的消息再次引发了很多人的热议,说可能出现更大的地震,这是什么情况?

  

  

美国加州连续发生地震


  的确,美国加州地震似乎进入了一个频繁的时段,多次出现了5级以上地震,并且是在多个区域出现。

  在2022年12月下旬的时候,美国加州海滨城市Eureka南部约30英里,出现了一次6.4级地震,

  而在2023年1月1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里奥德尔市东南方向15公里处,又发生了5.4级地震,该地区上个月也遭遇强烈地震,至今仍在恢复中。

  

  这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纬40.42度,西经123.95度)在2023年1月2日,又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什么情况?美国加州地震如此频繁了?

  的确,从地震的角度来讲,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所以,只要发生地震的活动现象,都说明了地球的板块活动在出现。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小提醒,那就是并非所有的地震都是“自然发生”,还有我们说的“人工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是一种“非自然”的地震现象,主要来自人类的开采,自然灾害等现象引发的,所以,大家要分开。

  

  然而,在多次地震之后,美国加州当地媒体称,加州平均每年经历五次地震,震级在5.0到6.0之间。

  有评论认为,最近的几次地震可能暗示,一场早该发生的大地震可能即将到来。这不,来自美国非专业地震机构,Quake Prediction发布了预警,可能发生更强的地震。

  

  

机构警告:美国或发生7级大地震


  的确,在美国多次地震之后,名为Quake Prediction的地震预测研究网站通过推文发布48小时警报,预测美国加州可能发生更大的地震。

  当然,对于美国加州来说,的确有一个非常大的活断层存在,那就是——圣安地列斯断层。

  这一条断层带贯穿了整个美国加州地区,全长约1287千米,该断层带也是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范围之内,并且它也还在不断运动之中,同时处于向西南运动的北美板块和向西北运动的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属于典型的“活动断层”。

  所以,该区域发生大地震并不奇怪。

  但是,这一次Quake Prediction称,在2023年1月2日到3日,加州从旧金山湾到洛杉矶的西北部地区都可能发生震级为7.0的地震,真的会出现吗?

  其实,这些年来,我们关于地震的说明也不少,也多次进行了争议,主要就是建立在地震是不是可以预测的问题,很多人依照动物的异常现象,生物的不同活动情况等表现,来给出可能发生地震。

  甚至通过各种天文奇观,例如:日环食,超级血月,五星连珠等天文奇观来说,可能会发生地震等问题。真的可以预测吗?答案是否定的。

  天文奇观就不用说了,每年都有不少的天文奇观出现,在出现之后也并没有发生任何问题,这个直接否定了与地震的关系。

  而关于动物与地震的预测问题,科学界也还真的有相关性的研究。

  《美国地震学会会刊》曾经公布过一篇综述在分析了过去的180项研究之后表示,这些通过动物活动预测地震的案例大多仅依赖传闻轶事或是孤立的观测,因此可信度有限。

  而在《动物行为学》上也有一篇论文称,借助高灵敏仪器,他们在意大利的一座农场中观察到地震数小时前,牛、羊、狗等动物的行为呈现出清晰的信号,那问题来说,动物到底能不能预测地震?

  其实,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记述了不少地震来临前的反常动物行为,例如:狗吠不止、奶牛停止产奶、青蛙跳出池塘……许多学者试图证明二者间的联系,但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

  简单地来说,研究不算少,答案仍不明确,可能存在相关性的关系,但也并非是绝对性的关系。

  所以,动物预测地震一直都是存在争议,至今没有办法否定,也没有办法肯定。但是,有一个问题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动物可以“预知”地震波的到来,人类对地震波的敏感程度并没有动物那么强烈,所以,很多人可能看到每次动物异常之后,就感觉到地震来了。

  这个就类似于我们地震预警一样,我们每次都是提前收到地震预警,然后才感受到了地震的发生。所以,这叫地震预测吗?

  其实不叫,因为地震已经发生了,只不过地震波还未传播到我们面前。这里给大家说明一下就行。

  

总结



  美国连续出现地震,的确说明了这个区域的板块活动是高度活跃的状态,但是,会不会发生类似于这个机构说的7级大地震,这个没有人知道。因为地震无法预测。

  同时,从时间上来说,只要1月3日结束了,那也就再次给我们证明了一个时期,地震是不是真的可以预测,虽然这是“可能性”说明。但是能够说出来,这个可能性也不低。

  而且,按照百科资料显示,美国地质调查局、南加州地震中心、及加州地质调查局利用一批数据,全面计算加州整个州遭遇地震的可能性。

  概率高达99.7%.调查结果显示,在2038年之前,加州发生6.7级大地震的概率高达99.7%,在同一个时段里,发生7.5级以上大地震的概率也高达46%。

  所以,这些数据大家可以参考,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肯定的是“地震无法预测”,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地震是否发生主要取决于地球的板块活动情况,强烈程度也是如此。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511003376_1841606f0001011fap.html

来自中国的警告

美国大震的22年周期和日本大震的37.1年周期

已有 351 次阅读 2023-8-23 09:5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美国大震的22年周期和日本大震的37.1年周期

                                                              杨学祥


       日本宫城外海区7级地震的月亮赤纬角极值周期


       据袁贤讯教授的的博文,在过去200年的历史上,在日本宫城外海区曾经发生过6次地震,它们是:

       表1  在日本宫城外海区曾经发生过6次地震

       1793年,M8.2

       1835年,M7.3

       1861年,M7.4(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1897年,M7.4(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1936年,M7.4

       1978年,M7.4(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1年,M9.0 

  
       据此历史纪录分析,得到重现期37.1年(最小差距26年,最大差距42年),发生7.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99%。
       在该区域,2005年8月曾经发生过一次M7.2的地震,由于震级低于预测中的M7.5级,当时认为这块区域仍需关注。
       就在2011年3月9号,也就是大震前两天,在三陆南外海这个区域发生了一次M7.3级的地震,当初认为,发生这次地震后,在上述两个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应该会降低了。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只是一个前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3568-428916.html

       任何一种方法的预测都需要用其他方法加以检验。据此历史纪录分析,得到日本宫城外海区7级地震重现期为37.1年,发生7.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99%,也需要其他方法的检验。

       事实上,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变化周期为18.6年,37.2年是其2倍周期。这表明该地区7级地震受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变化的控制。

       根据37.1年周期,日本下次大震发生时间在2037-2053年之间。

   帕克菲尔德每隔 22 会发生一次地震的周期为可间断周期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巴昆和林德于1985年提出帕克菲尔德每隔 22 会发生一次极为相似的地震,这种地震被称为 特征地震。他们预测下次地震将在 1988 年前发生,误差在正负5年。可是,1993年过去了,大震却没有发生。其原因在于,1200-1843年为小冰期时期,周期继续;1844-1966年为冰后期,周期继续;1966-2021年为全球变暖期,周期间断。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地震间断的原因(见表2),也是全球快速变暖时期。

       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使大陆 和海洋在小冰期和温暖期有方向相反的垂直均衡运动,大震间断就是动力方向转换造成的间歇期。大震需要一定时间的能量积累。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第4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2  帕克菲尔德地区5.5级和6.0级地震与PDO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帕克菲尔德5.5级和6.0级地震

PDO位相

气候冷暖

地壳均

衡方式

时间

 时间间隔

1853-1888

1857

24

小冰期

陆降海升

1869-1889

1881

20

温暖期

陆降海升

1890-1924

1901

1922

21

12

低温期

陆降海升

 

1925-1945

1934

32

温暖期

陆降海升

1946-1977

1966


低温期

陆降海升

1978-1999

中断


温暖期

转换期

2000-2035


异常变暖

转换期

2036-2056



陆升海降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2056-2090年为下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PDO)。美国大震预测就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2056-209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2年周期是太阳黑子周期和潮汐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米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米,并将继续上升200米。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米,洋壳均衡下降了43米(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米,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发生在帕克菲尔德地区的有历史记载的5.5级和 6.0级地震共有6次,即1857、1881、1901、 1922、1934、1966年。其中除 1934 的那次地震外(相差12年,符合太阳黑子11年周期),其它几次均大约相隔 22年。

接下来的11年周期的时间序列为1977、1988、1999、2010、2021、2032、2043、2054年,22年周期时间序列为1988、2010、2032、2054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940.html

       发生在帕克菲尔德地区地震22年周期的间断从1988年开始,1988-2020年太阳黑子活动逐周期下降,图1表明,太阳活动减弱是22年周期间断的原因。 

        2032年、2043年和2054年是美国大震活跃年。

1975-2020年太阳黑子.jpg

图1  1975-2020年太阳黑子曲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9112.html

        统计分析表明,特大地震活跃期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周期叠加的结果,一般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9年,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开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结束,历时18.6年,约为19年(见表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表3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月亮赤纬角极值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月亮赤纬角


1895-1897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1904-1906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1913-1915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22-1924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小值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1931-193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1940-194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50-1952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大值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最大值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最大值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1959-1960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最小值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968-1970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77-1979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86-1988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1995-1997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2005-2007

发生3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最大值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最大值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最大值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2050-2053

未发生

概率最大

概率大

概率小

概率小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暖位相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333558.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等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9. 杨冬红杨学祥.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10.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11.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12.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J].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1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14.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琪源。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33 (1): 87-91。

15.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J]。西北地震学报,1999211):44~47

16.  杨学祥,宋秀环,刘淑琴。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172):53-58

17.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 8-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458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217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9983.html

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已有 10755 次阅读 2012-2-20 15:1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干旱, 地震, 美国, 暖冬

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杨学祥

   欧洲严寒和美国40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

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

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具备相应的地震构造

   据国外媒体报道,智利发生的地震引起科学家对太平洋西北部海下断层——卡斯卡底古陆断层新的关

注。这个断层的活动与引发智利地震的断层非常接近,能够导致同等级别的大地震发生,给西雅图、波特

兰以及温哥华等城市造成重大破坏。
   300多年来,斯卡底古陆断层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然而,一旦在明天或者未来几十年的某个时刻

苏醒,可能产生的后果将极具破坏性。上一次断裂已导致袭击美国本土48个州的最大规模地震。这场9级

大地震当时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到日本沿岸村庄。
   学者徐道一和孙文鹏在2011年撰文指出,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和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

系是李四光在70多年前提出的两个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近年来,歹字型构造体系被应用于地震预测。应

用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2008年汶川8.3级巨震,应用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2010

年4月5日墨西哥7.5级大地震,均获成功。进一步研究表明,位于同一歹字型构造体系的2个或3个特大巨

震的时间间隔为53~54 a,相当于三个沙罗周期的长度,歹字型构造体系的近代活动基本上是与天文因素

有关的,这一联系可被应用于地震预测。有理由认为,不能排除在南美西部和北美西部发生类似1960年智

利的特大地震。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华盛顿大学地质学家布赖恩·阿特瓦特表示:“在一段很长的地质史时期内,智利

发生什么,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就会发生什么。这并不是一个有关‘是否’的问题,而是有关‘何时’,即

下一场地震何时发生。”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北美的地震也指日可待。最近在南北美洲的周围,6级以上地震

频发,2012年-2014年美洲强震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096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065.s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169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306 

                        干旱异常和暖冬异常

   根据美国国家气象局的肯塔基州巴杜卡(Paducah)地方分局,美国密苏里州的吉拉多角(Cape

Girardeau)2012年2月2日气温达华氏65度(约摄氏18.3度),创下历年2月2日纪录新高。
  据报道,美国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自1960年起追踪美国各地气温,该局指出,2

日的气温打破1964年和1974年2月2日的最高纪录华氏62度(约摄氏16.6度)。
  在吉拉多角的一座公园,许多孩童穿着短袖玩耍打闹、家人沿着湖畔散步、没穿外套的幼童笑着追逐

一只不理人的狗。典型的春天美景,只不过现在才2月。
  2月以较往常温暖的天候展开,在此之前,吉拉多角经历了史上第5热的1月,诡异天气也让华盛顿特

区(Washington, D.C。)遭遇历来第17热的1月、凤凰城(Phoenix)迎来第3热的1月,密执安州的安埃布尔

(Ann Arbor)则出现第13热的1月。
  气象学者约克(Mike York)指出,吉拉多角今年1月平均气温为华氏39.2度(摄氏4度),比历年平均气

温的华氏32.7度(约摄氏0.4度)高出超过华氏5度。

http://news.sina.com.cn/w/2012-02-04/100423881117.shtml

   2011年中新社华盛顿8月5日电 美国中南部地区的干旱呈现愈演愈烈的迹象,气象专家预测,旱象将

持续到今年10月底。如果“拉尼娜”现象卷土重来,则干旱更可能持续到2012年。
   几乎席卷全美的38摄氏度以上高温热浪到5日已经持续34天,美国气象部门预计,热浪可能要到8月底

才能缓解,而由此带来的干旱会持续更长时间。美国南部平原和密西西比河谷的旱象造成当地电力和水短

缺,并给农牧业生产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美国国家气象局专家指出,这种反常天气是由2010年的“拉尼娜现象”引发的,即太平洋中部和东部

赤道附近海水水温比正常偏低,从而引发今年的严重干旱。“拉尼娜”现象通常会使降水减少1成。干旱

最严重的得克萨斯州,从今年1月以来的降水只有往年的4成,官方有可能宣布这是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根据美国气象频道的估计,今年的干旱天气影响了美国48个州的32%土地,严重干旱覆盖了48个州的11%土

地。从4、5月份的山火蔓延300万英亩,到农牧业生产初步估算遭受60亿到80亿美元的损失,干旱已经给

美国受灾地区带来严重损失。由于许多河湖干涸,下一步一些地区还将面临缺水问题。气象专家盼望飓风

季能给美国中南部地区带来降水,缓解旱象。
   气象专家说,热浪与干旱互相作用,使得高温不退,降水困难。美国国家气象局预计,美国中南部多

个州的干旱到今年10月底之前都会持续,甚至加剧。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观察,刚结束两个多月的“拉尼娜”现象有可能再次生成,如果“拉尼娜”卷土重

来,则美国中南部的干旱天气将持续到2012年。

http://news.163.com/11/0806/06/7AOMHJTK00014JB6.html

  2012年2月18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堪萨斯州以及中部平原的许多区域出现了反常的温暖天气。上

周堪萨斯州的温度远高于60华氏度(约15.5摄氏度)。根据美国气候学家玛丽?克纳普(Mary Knapp)说

,在堪萨斯州,全州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5.2华氏度(约1.8摄氏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水平高7.9

华氏度,比1895至2011年平均气温高6.2华氏度。1月12日从而成为1895年以来1月份最热的一天。

  根据美国气候专家发布的每周气候干旱监测报告,过去的60至90天里,由于气温高于正常水平而降水

量低于正常水平,新墨西哥州东南部和德克萨斯州西部的一些地区因此干旱加剧。

  日前,局部大雨横扫德克萨斯州北部、俄克拉荷马州东南部和阿肯色州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使干旱状

况得到轻微缓解。但在1月31日以来的一周里,德克萨斯州全州范围内出现了最高级别的特殊旱情,其覆

盖区域从25.27%升至27.36%。德克萨斯州今年很可能会创下高温和缺水的双高记录。

  根据德克萨斯州及国家气候专家的研究,2010年11月1日到2011年10月31日的一年是该州历史上最干

旱的时期,而该州的6到8月这三个月和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州的记录相比都是最热的。

  干旱监测报告显示,加利福尼亚州的旱情由前一周的41.23%升至57.33%,为中度干旱。而异常干燥

状态从该州80.88%的地区进一步蔓延至88.91%的地区。内华达州处于中度干旱的地区从前一周的64.59%

升至81.16%。此外,新墨西哥州处于例外和极端干旱水平的地区由23.37%上升至24.74%。(贺娇)

http://www.epciu.com/Html/1202/18/B11D89A4F34CEFB7.html

                            动物异常频发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6日消息,这个冬天有点不太正常。根据记录,北美大陆1月份的降雪量是有

记录以来历史第三低值,近几周来的温暖天气让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感到舒适。但是美国大陆的这种异

常暖冬天气打乱了动物们的生物钟,让它们的冬眠行为受到影响。美国很多地方都报告有黑熊出现在居民

区附近,让出乎意外的居民们大吃一惊。按照正常的年份,这个时候它们应当还在呼呼大睡呢!因此,正

如美国国家气象局气候预报中心副主任麦克·哈尔伯特(Mike Halpert)所要问的那样:“这个冬天怎么了

?”http://tech.sina.com.cn/d/2012-02-08/17526698014.shtml

   根据美联社报道,单单在科德角就有177只短喙海豚搁浅在海岸而且有124已经死亡。这个报道接着写

到:“在过去12年中每年搁浅在海滩上的海豚平均是37只,而这个数字几乎是它的五倍。”
   根据《The Blaze》报道,在秘鲁奇克拉约海滩上有超过200只海豚搁浅并死亡。与此同时,也发现死

去的凤尾鱼。既然这些小鱼是海豚的食物,那么吞食它们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海豚生病,但是死亡原因仍然

是一个谜。

   不管怎样,异常气象可能是主要的原因,虽然它导致了一些其它的次要问题比如病原体的出现。我们

不得不去等待进一步研究所发现的问题。
http://www.techweb.com.cn/news/2012-02-18/1154361.shtml

                           敏感的历史性事件巧合

   据报道,美国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自1960年起追踪美国各地气温,该局指出,

2012年2月2日的气温打破1964年和1974年2月2日的最高纪录华氏62度(约摄氏16.6度)。
   1964年和1974年2月2日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7次强震),2012

年同样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5次强震)。
   1964年3月27日北美洲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发生了9.2级地震,下一次特大地震也会发生在北美洲吗?

 

表1  全球1890-2011年8.5级以上地震表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1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2     1922-11-11  智利                8.5
3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4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5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6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7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8     1960-05-22     智利             9.5
9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10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11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12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13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14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15    2010-02-27  智利                8.8
16    2011-03-11  日本            8.9-9.0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402142.html

上一篇:2023年9月10日晚报:频发5-6级地震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下一篇:2023年9月10日夜报:频发5-6级地震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