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黄赤交角和白赤交角导致全球潮汐南北震荡增大台风北上幅度导致中国北方洪水

已有 1286 次阅读 2023-8-11 15:54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黄赤交角和白赤交角导致全球潮汐南北震荡增大台风北上幅度导致中国北方洪水

                                                                     杨学祥

关键提示

       今天(9日)上午,北京市召开防汛救灾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在发布会上表示: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从气象监测数据上看,单站降雨量破历史极值,昌平区王家园水库降雨达到745毫米,是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的最大降雨量。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记录到了更高极值,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有3个点位,700毫米以上的有51个点位。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331毫米,83小时内降雨是常年年均降雨量的60%。门头沟区平均538.1毫米,房山区平均598.7毫米。降雨导致的洪水来势快、量级大、峰值高。永定河流域卢沟桥最大洪峰流量是1925年以来的最高值,从1000立方米/秒上涨到峰值4650立方米/秒仅2个小时。大清河流域漫水桥站最大洪峰流量5300立方米/秒,是有实测资料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拒马河流域张坊站最大洪峰流量6200立方米/秒,位列有实测资料以来历史第二位。

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49364d2fb4133352

        2023-2035年为月亮赤纬角(亦称白赤交角)最大值时期,24小时之内月亮潮高潮在南北纬28.6度之间南北震荡两次,有利于台风进入我国北方。2023年6月21日为夏至,有利于台风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南北震荡。黄赤交角和白赤交角导致全球潮汐南北震荡增大台风北上幅度导致中国北方洪水。


相关博文

全球潮汐南北震荡的动力、规模及其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已有 817 次阅读 2023-5-21 05:1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全球潮汐南北震荡的动力、规模及其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杨学祥

关键提示

       最近对厄尔尼诺的监测表明,月亮赤纬角(亦称白赤交角)13.6天变化周期(亦称双周循环)和18.6年周期对厄尔尼诺的控制作用明显,特别是2023年5月15-19日强潮汐组合和19-22日强潮汐组合对厄尔尼诺的控制作用。详见下列网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88671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88701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88729

太阳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使流体相对固体南北振荡与混合。地球在春分和秋分扁率变为最大,形成赤道大潮,两极高纬地区分别有66059985251368km3体积的大气、海水和液核流体通过临界纬度(35o)流向赤道,并在科氏力和西向引潮力作用下加速向西漂移,使各圈层自转速度变小,差异旋转速度增大,高纬地区排气排液活动强烈,其中大气对流层日长增加最为显著,为97秒,是岩石圈日长增加值(0.00027秒)的359259倍。地磁活动在两分点达到最大值是其证据[5]。这是两极冷水入侵赤道并使大洋西部暖水变冷的主要原因。1997年发生在春分和秋分附近的4次交食和行星冲日,加大两极冷水入侵赤道西太平洋使暖水东移的强度,形成了1997年的强厄尔尼诺事件[68]

反之,地球在夏至和冬至扁率变小,低纬排液排气强烈,形成赤道低潮,赤道海平面下降,暖水暖风流向两极使地球自转变快,它们在科氏力作用下向东漂移,加强赤道逆流,减弱赤道信风。特别是从秋分到冬至,日地距离变小,引潮力变大,半日潮产生的强烈振荡高值区由赤道向南北回归线偏移,形成低纬大洋南升西移北降东移的顺时针昼环流和南降东移北升西移的逆时针夜环流,昼夜反向环流和最大幅度南北振荡加强了冷暖水的混合,南极极昼形成的大气南北对流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赤道逆流暖水南移。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由于暖水从北边涌入,每年圣诞节前后海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8]。月球在赤道南北的摆动加强这一效应,形成混合冷暖海水的强烈振荡,行星冲日、大潮和近地潮的叠加形成最大值效应——厄尔尼诺[6]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当月亮在南()28.6(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28.6度向北()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而当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时期,月亮只能在南北纬18.6度之间摆动,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减少三分之一还强,导致赤道与两极的热交换减弱,形成旱涝异常和冷暖异常。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中国干旱和全球高温(杨冬红等,20082014)。2014年发生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这一预测[32-35]


相关博文

黄赤交角和白赤交角导致全球潮汐南北震荡

已有 9953 次阅读 2013-12-9 19:38 |个人分类:防灾信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雾霾, 潮汐南北震荡, 黄赤交角, 白赤交角

                   黄赤交角和白赤交角导致全球潮汐南北震荡

                                           杨学祥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月亮赤纬角(亦称白赤交角)是月球绕地球公转所在的平面即白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

李宪之教授特别提出,越赤道气流是影响全球气候异常的关键原因。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变化和地球自转形成潮汐高潮在南北半球昼夜南北震荡,打破了南半球和北半球独立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界限,形成大气和海洋的南北半球交流,是越赤道气流产生的重要原因。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也使太阳潮产生南北震荡。

计算表明,潮汐南北震荡恰恰就可以影响南北半球气流和海流的相互交换,影响赤道辐合带在赤道南北的震荡幅度。因此,月球轨道的月亮赤纬角(亦称白赤交角)和太阳轨道的黄赤交角在地球的气候变化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大气潮和海洋潮最大幅度的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从而增大降雨机会。

   拉马德雷冷位相使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的干旱加剧,使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的低温冻害加剧。2005-200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极端冷事件频发;伴随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到来,极端干旱事件也将越来越频繁。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未来十年极端干旱事件也将越来越频繁。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3004.html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5532.html

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雾霾形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8275.html

 

1 夏至和冬至时地球自转一周太阳潮汐高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震荡两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8420.html


                              参考文献

1.戴闻,高政祥。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今天和明天。自然杂志。2000226):332~335

2.杨学祥,术洪亮。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柯里奥利力。西北地震学报。1995174):13~16

3.杨学祥,陈殿友。地幔对流中的科里奥利力。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60262231~236

4.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与灾害经济管理。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200176):730~731

5.杨学祥。地球形变产生的岩石圈、水圈和气圈等差异旋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200177):902~904

6.杨学祥,陈殿友。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7.杨学祥。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211):15~23

8.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98中国大洪水与气候异常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92~101

9.任振球全球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06~109,133~134.

10.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 D.1998, 28(4): 366~384

11.     Bond G, Showers W, and Cheseby M,et al. A pervasive millennial-scale cycle in North Atlantic Holocene andglacial climates. Science, 1997,278:1257~1266

12.     Fred Pearce, Tidal warming: Is themoon turning up the Earth’s thermostat? New Scientist, 2000, 1662232:12

13.     Heinrich H. Origin andconsequences of cyclic ice rafting in the Northeast Atlantic Ocean during the past 130000 years. QuaternaryResearch,1988,29:142~152

14.     汪品先翦知湣.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第四纪研究.1999(1): 1~17

15.     L. A. 费雷克斯地质时代的气候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315, 244

16.     杨学祥。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2000,6(5): 615~617

17.     余志豪,王彦昌。流体力学。北京:气象出版社,1982154~157

18.     杨学祥。警惕严重旱灾重演。科学新闻周刊。2001,(5):13

19.     侯章栓李晓东.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5): 641~650

20.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21.     杨学祥,陈殿友。热幔柱构造与地核热能。地壳形变与地震。1996161):27~36

22.     杨学祥,张中信,陈殿友,等。地核能量的积累与释放。地壳形变与地震。1996164):85~92

23.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等。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199742):187~193

24.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西北地震学报。1999211):44~47

25.     杨学祥。对冰期和小冰期气候变化因素的探讨。自然杂志。2000226):358~362

26.     杨学祥。地球反对称构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自然杂志。2001233):135~139

27.     高布锡,胡辉。对地球自转变化的研究已成为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领先和重要的科学分支。见:叶笃正主编,地球科学:进展趋势发展战略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81

28.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44

29.     威利。动力地球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301

30.     刘厚赞,刘辉,俞永强。海底火山喷发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气象学报.1998,56(5):602~610

31.     郭增建,秦保燕,郭安宁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116~117135~138198

32.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33.  杨学祥.  地球流体的差异旋转与气候变化自然杂志. 2002242): 87-91

3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23 (6): 18131818

35.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111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88780.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398674.html

上一篇:2023年8月11日午报:潮汐组合和地震频发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下一篇:2023年8月上旬太阳黑子下降为114 ...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3 尤明庆 许培扬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