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一百多年前,《新青年》与《河海月刊》互为对方宣传——兼论“红帽子大学”

已有 4028 次阅读 2023-5-8 23:50 |个人分类:教育放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百多年前,《新青年》与《河海月刊》互为对方宣传——兼论“红帽子大学”

陈昌春

  本文简单介绍一百多年前《新青年》与《河海月刊》(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刊)互相支持,刊登宣传对方刊物广告的情况。

  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我国张闻天、沈泽民等一批革命前辈曾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就读,并且在这里呼应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当时的校长许肇南先生等河海教师先贤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追求进步、胸怀国家等方面发挥过引领作用。

  最早将“红帽子大学”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工科大学”在书面文献上明确挂勾的,看来是郑肇经先生的文章《河海工科大学的始末》(中国科技史料. 1983(01))及《忆河海工科大学》(治淮. 1984(02))。其后的《河海大学简介》(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86-03-02),可能是采纳了郑肇经先生对于“红帽子大学”的回忆,使用“‘河海’在当时被反对派称为‘红帽子大学’”进行表述。顺便指出,近年有文章称“被誉为’红帽子‘”,应当不符合历史。至于民国时期书面文献中是否有“红帽子大学”的回忆与记载,目前尚不清楚。

注:上面截图见于《许肇南与张闻天》。

wx023161_001.jpg

wx023161_003.jpg

  由上面图片可知,《新青年》(第八卷第四号,民国九年十二月一日发行)(1920年)与《河海月刊》(第4卷第4期第二四六页(民国十年五月出版)(1921年)互登宣传对方的广告,看来声气相投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红帽子故事也多了内容。不知当时有哪些期刊为《新青年》打广告。

注:上面截图见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历史发展沿革概览》(2018)一书。

注:上面截图见于“严希纯”一文(《武陵仙境》,《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1998)。

注:上面截图见于《河海大学校长 徐辉:以天下为任保江河安澜》(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467635576833687&wfr=spider&for=pc)。

附:

河海大学为何被称为“红帽子大学”?

2021.10.28 南京日报

  在南京,有这样一所大学,它是南京乃至江苏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它培育出了南京乃至江苏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它被誉为“红帽子大学”……它是河海大学,具有悠久的红色历史。

  红帽子,意味着鲜艳的红色,象征着始终把爱党爱国的理想立在躯端,挺在胸前。河海大学享有“红帽子大学”之美誉,正是因为这所由爱国民营企业家张謇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院校,始终把爱国爱水作为育人主线,培育出一批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国之栋梁。

  河海大学是南京乃至江苏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河海人积极投身五四运动的红色故事尤其令人钦佩与动容。记者了解到,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河海学子张闻天、沈泽民等青年群情激奋,连夜成立声援北京学生活动小组,率先通电声援,率先罢课,积极开展宣传组织工作,成为了南京地区的中坚力量。时任河海校长的许肇南被推举为南京学界联合会的临时主席,始终站在引领爱国运动的最前列,鼓舞着张闻天、沈泽民、王维克、刘英士、丁绳武、董开章等一批河海青年骨干。此外,张闻天等人也积极投身这项伟大的运动,参加在南京小营操场举行的“国耻纪念大会”,在学校开设了“国货贩卖部”,走上街头开展演讲、游行、请愿、抵制日货等运动,组织参加南京学生联合会的“三罢”运动,作为骨干赴北京“请愿”,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各地的爱国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校长许肇南,学子张闻天等河海人的爱国故事远远不止如此。1919年底,许肇南在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校长的同时,出任总办肩负起创建下关发电厂的重任,他创建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安装、运转成功的火力发电厂,为我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开启先河。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发轫之初、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年近19岁的河海在校生张闻天在《社会问题》一文中公开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考察社会问题,向读者完整地列明了“宣言”的十大提纲,成为南京乃至江苏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注:上面截图见于《张闻天青年时代在南京》(南京市鼓楼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鼓楼文史 第3辑[M]. 1991)

注:上面截图见于《1921—1923年:中共在高校中的建设》(张静如主编. 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M]. 2006)

注:上面截图见于《1919—1927年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传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0729-1387282.html

上一篇:国内恐龙研究界多认为章鸿钊将恐龙首译为“恐龙“,但都语焉不详,未言出处
下一篇:Karst汉译“喀斯特”与“岩溶” 的PK及合作之观察
收藏 IP: 120.242.53.*| 热度|

2 尤明庆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