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个人幸福与情绪管理

已有 3346 次阅读 2023-5-5 12:01 |个人分类:探讨幸福|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最近,笔者把多年前学习“幸福学”的一些笔记进行了梳理,发现有人将其定义为:幸福是一个人自我满足后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来源于目标达成后的喜悦,也可以是和别人(或事)的不幸对比后,对自身处境产生的满足感。也有人认为,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快乐和满足的情感。

看来,如果想走进《幸福学》,弄清“情绪”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如何管控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笔者学习《情绪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施塔、卡拉特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出版)的读书笔记:

一、什么是情绪?

从心理学看,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也可以表述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或为中介,由满足与否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活动。通常情况下,人类存在有较典型的三种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

1. 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某种一贯的态度对待众多的事物。

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某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小时;另一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如失去亲人往往使人产生较长时间的郁闷心境。一个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如高考被录取,实验获得成功,作品初次问世等),在一段时期内会使人处于积极、愉快的心境中。人格特征也能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同一事件对某些人的心境影响较小,而对另一些人的影响则较大。性格开朗的人易于事过境迁不断寻找新的兴奋点,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对不良事件耿耿于怀。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是否融洽,个人健康状况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认知活动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损于健康。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 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恐惧等,都是激情状态。

激情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例如,盛怒时全身肌肉紧张、双目怒视、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紧握双拳等;狂喜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等;极度恐惧、悲痛和愤怒后,可能导致精神衰竭、晕倒、发呆甚至出现所谓激情休克现象。激情常常伴随过度兴奋、言语紊乱、动作失调等。

激情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动作或行为。有人用激情爆发来原谅自己的错误,认为“激情时完全失去理智,自己无法控制”。这是有争议的说法,一般认为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它。因此,个人对在激情状态下的失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都是要负责任的。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激情,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然而,激情并不总是消极的,它有时候是激励人上进的强大动力。

3. 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就是应激状态。例如飞机在飞行中,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驾驶员紧急与地面联系着陆;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地遇到故障时,司机紧急刹车;战士排除定时炸弹时的紧张而又小心的行为等。

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景对一个人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识到自己无力应付当前情境的过高要求时,就会体验到紧张而处于应激状态。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二、情绪特点

情绪特点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如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具有两极性,即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地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是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动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激动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绪状态,如激怒、狂喜、极度恐惧等,它是由一些重要的事件引起的,如突如其来的地震会引起人们极度的恐惧。平静是指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时的基本情绪状态,也是基本的工作条件。

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在情绪的强弱之间还有各种不同的强度,如在微愠到狂怒之间还有愤怒、大怒和暴怒等。情绪强度的大小取决于情绪事件对于个体意义的大小。

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情绪的紧张程度取决于面对情境的紧迫性,个体心理的准备状态以及应变能力。如果情境比较复杂,个体心理准备不足,而且应变能力比较差,人往往容易紧张,甚至不知所措。如果情境不太紧急,个体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应变能力比较强,人不紧张,因而会觉得比较轻松自如。

三、情绪的本质

情绪具有独特的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种成分。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

每种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的不同感受,如快乐还是痛苦等,构成了情绪的心理内容。情绪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有时候很难确定产生情绪体验的客观刺激是什么,而且不同人对同一刺激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

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是所有面部肌肉变化所组成的模式,如高兴时额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面部表情模式能精细地表达不同性质的情绪,因此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姿态表情是指面部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包括手势、身体姿势等,如人在痛苦时捶胸顿足,愤怒时摩拳擦掌等。语调也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语调表情是通过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来表达的,如高兴时语调高昂,语速快;痛苦时语调低沉,语速慢。

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前额皮层,及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生理唤醒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时血管容积缩小等。

四、情绪研究的历史与进展

心理学的研究在较晚的时期才关注到情绪。二十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完全统治了实验心理学,情绪的研究寥寥无几。当实验室研究出现时,主要都局限于“条件反射式的情绪反应”,研究者使用的是经典条件反射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不是情绪本身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把情绪看作是私密性的、不可观察的,因而只适合于通过“严肃的交谈”加以研究。

自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情绪研究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迅速增长了。来自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发现”了情绪,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要讲。二十世纪末期,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对情绪的兴趣再次被唤醒,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新研究方法与新技术的推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MRI)、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多导生理记录技术、生物反馈技术、眼动记录技术、认知行为实验乃至激素测量等多种技术与手段,都在情绪评估、情绪障碍诊断及情绪调节等的研究领域得到大量应用。

1. 早期的情绪理论

(1)James-Lange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朗格(Carl Georg Lange,1834-1900)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之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朗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James-Lange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他们片面强调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2)Cannon-Budd学说:由美国心理学家W.B.坎农(Cannon,W.B.1871-1945)和P.巴德(Bard,P.)在批评詹姆斯-兰格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故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2.认知理论

(1)“评定-兴奋”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 Arnold)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2)两因素情绪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tanley Schachter,1922-1997)和辛格(J.Singer)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3)认知-评价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Richard S. Lazarus, 1922-2002)提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 分化理论

这种理论以伊扎德(Izard.C.E)为代表。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1)情绪是分化的:伊扎德认为,情绪是分化的,存在着具有不同体验的独立情绪,这些独立的情绪都具有动机特征。他假定存在10种基本情绪,即兴趣、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轻蔑、恐惧、害羞与胆怯,它们组成了人类的动机系统。每种基本情绪在组织上、动机上和体验上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情绪具有不同的内部体验:这种内部体验对认知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情绪过程与有机体的内部动态平衡、驱力系统、知觉及认知是相互影响的。

(2)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伊扎德认为,人格是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六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力量。人格系统的发展是这些子系统的自身发展与系统之间联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情绪系统的功能:伊扎德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层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面部骨路肌肉系统的分化以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和特定的适应功能。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情绪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五、情绪的功能

1. 适应功能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婴儿出生时,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人进行交流,得到成人的抚养。成人也正是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及时为婴儿提供各种生活条件。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与人的基本适应行为有关,包括攻击行为、躲避行为、寻求舒适、帮助别人和生殖行为等。情绪直接反映着人的生存状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睛雨计,如通过愉快可以表示处境良好,通过痛苦可以表示面临困难;人还通过情绪进行社会适应,如用微笑表示友好,通过移情维护人际关系,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对策等。总之,人通过情绪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适应社会的需求,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当然,情绪有时也有负面作用,如一些球迷会因为输球被负性情绪影响在赛场闹事、斗殴,破坏公共财产,甚至造成人身伤亡。

2. 动机功能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情绪对于生理内驱力也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的行为的强大动力。如人在缺氧的情况下,产生了补充氧气的生理需要,这种生理驱力可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激励行为,但是,这时人的恐慌感和急迫感就会放大和增强内驱力,使之成为行为的强大动力。

3. 组织功能

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或者产生攻击性行为。

4. 社会功能

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思想的信号,如用微笑表示赞赏,用点头表示默认等。表情也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手势、语调等能使言语信息表达得更加明显或确定。从信息交流的发生上看,表情交流比言语交流要早得多,如在前言语阶段,婴儿与成人相互交流的惟一手段就是情绪。情绪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功能。它可以作为社会的黏合剂,使人们接近某些人;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的阻隔剂,使人们远离某些人。如某人暴怒时,你可能会后退或碍于他的身份而压抑自已的消极情绪,不让它表露出来。由此可见,人所体验到的情绪,对其社会行为有重大影响。

六、情绪的调节

人类具有三种主要的情绪调节策略:一是情境关注策略,它通过选择情境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情境来发挥作用。二是认知关注策略,要求我们将注意指向情境中某些特定的方面或是改变我们看待情境的方式来促进某些情绪并/或消除其他情绪。三是反应关注策略,一旦情绪产生就要求我们改变情绪的效果。反应关注策略假定个体已经产生了某种情绪并且想要改变情绪的某些方面。这可能包括:通过谈论这种情绪“将它从个体的系统中移除”;通过睡觉、服药或喝酒等的方式尝试关闭情绪体验;或者尝试压抑情绪的表达让别人看不出来自己的感受。情绪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及行为。当出现不好的情绪时,最好加以调节,使情绪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及身体带来坏的影响。

1.用表情调节情绪:有研究发现,愤怒和快乐的脸部肌肉使个体产生相应的体验,愤怒的表情可以带来愤怒的情绪体验,所以当我们烦恼时,用微笑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是个很好的选择。

2.人际调节: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当情绪不好时,可以向周围的人求助,与朋友聊天、娱乐可以使人暂时忘记烦恼,而与曾经有过共同愉快经历的人则能引起当时愉快的感觉。

3.环境调节:当情绪不好时可以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在完美的大自然中,心情自然而然会得到放松。还可以去那些曾经开心过的地方,记忆会促使你想起愉快事情。

4.认知调节:人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我们对事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人观点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认知,来改变我们的情绪。比如说在为了某件事烦躁时,可以对事情进行重新评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改变我们的看问题方式。

5.回避引起情绪的问题:如果有些引起情绪的问题我们既不能改变又无法解决,可以选择逃避问题,先暂时不去想它,待情绪稳定时,再去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时候会在从事其他事情时不经意的想出来。

总之,情绪的发展和变化是我们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产生的。情绪在制约人,也在成就人,还在损害人,不同的情绪有着不同的生活。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拥有我们自己需要的情绪,使情绪获得应有的表达和展示。所以,我们必须对情绪作出真正的了解,知道它的种类和对人的利害。

我们不仅需要积极的情绪,还需要消极的情绪;不仅需要克制,还需要发泄;不仅需要防御,还需要利用。知道情绪是我们为人做事乃至成败的重要因素,我们只有挖掘积极情绪和善待消极情绪,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管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七、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及联系

1. 情绪和情感区别

(1)情绪是和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则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2)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则是人独有的。

(3)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一时状态,带有情境性和易变性的特点;情感则带有稳定性和内稳性的特点。可以说,情感是一种有节制的情绪。

(4)从个体心理学的发展上看,情绪出现较早,而情感则出现较迟。

(5)情绪带有全人类的性质,而情感则受到民族、区域和文化的影响。

2.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都要受到已经形成情感的制约。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具体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不能孤立存在。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86869.html

上一篇:星言星语和星月(264):惠州植物园-3
下一篇:从“痛快”的第三种含义,理解“快乐”与“幸福”的心理学差异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3 郑永军 赫荣乔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