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留一手

已有 1714 次阅读 2022-12-18 11:15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拙作《基金项目心结》(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67462.html)一文发布,多位师友给予了关注,其中基金项目怎么“算数”的关注度最高。文件中的原始表述为“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或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3项,并验收合格。”友人说:“(1)如果您评副高职称时没用过,那么评正高是可以用的。(2)您评副高的时候,如果填表写了这个项目,就算用过。(3)您参加项目多,主要参加也算的,没说一定要主持。”我的回答是:“(1)什么叫用过的概念是模糊的。解释是填表填过就算用过。(2)因此,哑口无言。文件上写的清楚说是结项才算数。正常情况下,在研项目会填表。(3)很惭愧。近年主要集中精力在申报和参与申报国家社科,且均未成功。提前熟悉规则非常重要。早了解早受益。”此事于我来说,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经历了才明白。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过于纠结“往事”于事无补。为什么没有“留一手”呢?本篇文字闲话留一手。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教坏徒弟打师父。”这句话内涵丰富,试图用方言发音表述一下亦有难度。大致的字面意思是:师父教徒弟,坏徒弟学了本事会打师父。深层意思是,做师父要长点心,不要竹筒倒豆子把自己的本领全部交给徒弟,如果不留一手,有可能会“挨打”的,轻则丢面子,重则丢饭碗甚至丢性命。大人们说这话的时候,还会绘声绘色举例子。比如本村的王某拜邻村的陈某学武功,学了一段时间之后,王某打败了陈某,王某是“坏徒弟”的代表;同村的王某向王某某学手艺(泥瓦匠、木匠、篾匠等),徒弟王某的技艺全面胜过了师父王某某,拜王某为师的人多了,王某某的“好日子”不好过了。一般情况下,做师父的希望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涉及到“利益攸关”,不得不“留一手”——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秘籍宝典更是慎之又慎。“留一手”的话题是代代流传,且老少咸宜的。我似乎明白了点事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明白的多一些,但并不算多。

    记得读研究生时候,也听闻过好些“留一手”的故事,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类当时令自己比较惊讶的。同校同专业,不同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有的可能是“冤家”。导师之间如果是“冤家对头”,学生之间也继承发展。有的是不交流、不来往,或者交流、来往时“留一手”,不能将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有意无意泄露。也会有具体事例,比如某个选题,A同学先做没有做出好结果,B同学或直接或间接了解到一些信息,很快做出了好结果并发表了高影响因子论文。同一个导师指导的还好,如果是不同导师指导的,可能会有麻烦。

    交流与分享、共知共建共享是人们普遍期待的,但现实生活中缺告诉人们需要“留一手”。这个“留一手”,怎么个留法?是大有学问的。先得“有几把刷子”,还得让人知道你真的有几把刷子,这几把刷子什么场合亮、怎么亮、亮到什么份上都是有讲究的,最佳境界是“恰到好处”,且最好给人的印象是您肯定还留了一手。

    我算是没啥能耐的。有师友曾替我着急,教我“悠着点”。我确实做过不少“无用功”。为什么做那么多无用功?实际上还是境界未到,我并不清楚哪些是有用,哪些是无用。有的人达到“基本条件”可以了、足够了,如果换成我,不是可能不行,是真的不行。而且尴尬的是,远远超过“基本条件”也是不行的,比如有可能会招致“羡慕嫉妒恨”。这样的道理,刚开始我是不大明白的,后来才有些明白了。

    碰巧阅读了梁实秋的散文《勤》,文中有几句话“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恶劳好逸,人之常勤。……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我觉得颇有道理。愚钝如我,也不用纠结是否“留一手”,留一“勤”字就好。而且真不用“处处留勤”,要留继续留给“图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368307.html

上一篇:图谋的2022年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论坛笔记
收藏 IP: 49.88.95.*| 热度|

3 尤明庆 郑永军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