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燕如研究员89岁访谈录
口 述 人:吴燕如研究员
采 访 人:李鹏
视频采集人:宋浩铮
文字整理人:周青松、卢一苇
记录时间: 2021年12月24日
采访人:
那你们那个时候会觉得委屈吗?
吴燕如:不觉得委屈,觉得是应该的。我们出去的时候,国家就说我们一个月700卢布,是25个农民一年的劳动所得,那就等于我们出去就是靠着劳动人民养活我们。那时候因为国家穷啊,你一分钱那掉到地里还得捡呐。那时候穷,所以从我们来说我们绝对听话。当然可能比我们年长的他们更老道一些,可能他们心里他们或者成家有孩子可能跟我想法有点区别。但是,我们就是那么一批年轻的初出茅庐的孩子,得到了国家的培养、党的重视你想心里那一说多高兴啊,跟上了天似的。所以听党的话,一切都是为国家来考虑,不过多地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要求。回国以后也是各种运动除了文化大革命,就用我们来说,他们管我们叫苏修特,反正什么帽子都扣。扣就扣吧,斗就斗吧,但是后来到76年整个平反以后我们只要能够工作,我们能够搞科研,就真是高兴啊,一个个卯足劲干。但时间不饶人,最后干得让我们退休,给年轻人让位。
所以我讲到这些,就是说整个科学院,你不是有个题目吗?就是科学院到底要搞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我以我个人的看法就是第一科学院应该搞基础研究。至于应用研究,我记得凭着我对苏联的点滴了解,苏联科学院各个研究所也绝大多数也是做基础研究,应用方面这些人可以协助搞应用研究的但是他不归这个体制管,所以我想中科院最好还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因为中科院从我入昆虫所开始就是是搞生产应用还是搞基础研究辩论了差不多一个世纪了,50年代嘛一直在辩论也一直在摇摆。当然我退休多年了,对目前的情况只是耳有所闻。我认为还是应该搞基础研究,至于搞基础研究的人员我认为他不应该退休,根据自愿。我愿意继续干就继续干,因为基础研究不是说一朝一夕你就能做成的。至于工资的问题那我觉得对于有觉悟的人来说工资不是主要的。而我们的上一辈都做到,有的是文化大革命被迫害,有些也都到80多继续干。因为他做基础研究,基础一层一层地摞起来到一定的阶段,他的理论或者是初步的理论慢慢地形成了。可是你一下让退休什么东西都断了,你所想的不能够继续了。我觉得我这个想法是代表了我们50年代或者60年代初搞我们这个学科的部分老人的意见。
对他们(指现场的青年人),我觉得他们做得很好,既做形态方面的研究,又做分子方面,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这方面的东西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认知这个物种。这方面工作他们确实做了不少,但是呢以后可能要断层。今天来了好多同学,他们可能是后继者,我希望他们都能够把这个研究当做一个事业认真做下去,而不是求生的饭碗,你们可能不爱听。哈哈哈哈。
采访人:我再问您最后一个问题,您今年都89岁高龄了,在抗日之前、抗日期间,包括解放战争期间,包括说到新中国开始,到文革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其实您是见证了中国近百年来这种巨大变化。对您来说能看到这个变化您最大的感受是?
吴燕如:我真没想到我活到这个岁月,我有时候一想再有10年我就百岁了。一个世纪了,不可思议,但是呢我还活着。而且呢我不是说脑子不动,还经常想到业务方面的问题。我只是那么一个科学院的一粒沙子,没什么作为;但是我很关心祖国的科学事业。这种心情是我估计在科学院待过的人都会理解的。科学院的存在应该多做些什么。当然这个呀变化太大了,所以从我来说已经无能为力了就是发点儿自己的小意见。
采访人:中国从您小时候那么受到日本的侵略,受到外边外国家的侵略到现在国家一点点强大起来。其实随着这个强大,国家对科技的重视也会越来越高您觉得这个有关系吗?
吴燕如:其实国家对科技的这种投入我觉得一个是逐渐的过程。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现在的年轻人一批一批的,特别是中年人才培养起来。还有就是科学投入确实不多,但是跟国外比起来高精尖投入不少,当然整体上跟国外还不能比。但是基础学科基本上你说重视啊,反正人就那么活着,给点钱你活着,你做点工作,但你这一大批的投入,我觉得不打好基础不可能把这个楼盖得更高。你像我们昆虫分类多少万种啊?现在已知的能有多少?就拿我们的蜜蜂说至少我们国家3,000多种可能有的,但是已知的就包括我和他们年轻人做的现在才能有个1,300种是吧?还有很多不知道。你有些投入啊是要科学考察,要把钱投入进去你才有钱去考察。我那个年代到西藏到横断山,都是科学院组织的考察我们派一些人员去参加这个考察。当时不可能有就是自驾出去,像牛泽清他们自驾出去采集。那时候就是几个大敞棚车,各学科的能去的都去。我们考察了4年,,横断山也考察了几年,拿回来的东西我们都总结了,都发表了东西。但是这工作还得继续呀,没有资金没有投入不可能继续。我觉得如果国家重视,给予投入,我相信他们年轻人一定会做得更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