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年9月,Carbon Energy第四卷第五期正式上线。 ■ 本期由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王伟俊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姚永刚教授、上海大学张久俊院士、北京大学侯仰龙教授、湖南大学Balogun教授、韩国国立济州大学Sang-Jae Kim教授、澳门大学许冠南教授、天津大学钟澄教授、澳门大学陈石教授、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马仁志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Magda Titirici教授、扬州大学冯立纲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高学会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张淼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David Mitlin教授和我们分享碳能源的美妙世界,共有6篇综述文章和9篇研究论文。 ■ 全部论文均为开放获取,可免费阅读全部文章。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进入Carbon Energy 2022年第五期主页下载阅读并引用所有文章。 ■ Carbon Enregy纸质版已在国内发行,邮发代号为32-280,欢迎至各地邮局或中国邮政微邮局公众号报刊订阅栏目订阅。
Cover
Back Cover
REVIEW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王伟俊Wee-Jun Ong教授团队总结了二维g-C3N4上0D纳米结构界面设计的实验和计算研究进展,回顾了最先进的0D/2D g-C3N4界面助催化剂以及可控的合成策略,包括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硒化物、金属磷化物以及g-C3N4上无金属的不同电荷转移机制的0D材料。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Wee-Jun Ong Carbon Energy: 用于光催化能源应用的0D/2D 点对面接触异质结来改进二维g-C3N4 华中科技大学姚永刚教授课题组从HEA制备、表征以及C-、N-循环反应的特点出发,系统总结了HEA催化剂的特性及在C-、N-循环反应方面的优势和研究进展。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华中科技大学姚永刚 Carbon Energy:高熵合金催化剂在高效碳、氮还原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ARTICLE 上海大学张久俊院士、颜蔚教授和张方舟教授团队等人开发了碳布(Carbon Cloth, CC)活化策略,活化的CC可直接用作锌空电池的空气阴极而无需负载任何其他催化剂。该方法对耗时短、对设备要求低、且无需任何腐蚀性试剂,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上海大学张久俊&张方舟&颜蔚Carbon Energy:用于提高柔性锌空电池氧还原反应性能的简易碳布活化策略 REVIEW 北京大学侯仰龙教授团队对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s)结构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局限性进行了着重介绍,包括磷酸盐(NaxM2(PO4)3)、氟磷酸盐(NaxM2(PO4)2F)、二元过渡-金属磷酸盐(NaxMMʹ(PO4)2F)和混合磷酸盐(NaxM2(PO4)(SO4)2和(NaxM2(PO4)2P2O7)。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北京大学侯仰龙Carbon Energy:揭示用于钠离子全电池的NASICON材料的结构特征 RESEARCH ARTICLE 湖南大学Balogun教授课题组与广州大学黄勇潮教授课题组合作,在碳布纤维上利用涂敷、原位生长等多种方法制备了 Ni5P4 纳米片(表示为 CFC@ Ni5P4),并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对活性层与碳布集流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湖南大学唐杰Balogun|广州大学黄勇潮 Carbon Energy:柔性自支撑材料储锂化学解读 REVIEW 韩国国立济州大学Sang-Jae Kim教授团队对压电驱动的SCSPCs在器件配置、压电隔膜、电解质类型、电极材料、集流体和系统集成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各类超级电容器的设计(对称、非对称)、各类电解质(水系、非水系)、不同的电极材料和各类压电隔膜(压电隔膜(聚合物、陶瓷、固体电解质)。文章特别关注了SCSPCs中的自充电过程原理和机制,以及探测能量转移和存储过程用到的压电电化学光谱。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韩国国立济州大学Sang-Jae Kim Carbon Energy:压电驱动自充电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的最新趋势、挑战和前景 RESEARCH ARTICLE 澳门大学许冠南教授课题组, 东英吉利大学许冠山教授课题组和南京工业大学邵宗平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合理设计一种多级孔多异质结的三维有序大孔Mo2C/NC并在其表面锚定超小Ru纳米团簇(OMS Mo2C/NC-Ru),实现了催化剂的电子和形貌工程调控,最大限度提高了电催化析氢性能。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许冠南&邵宗平&许冠山Carbon Energy:有序大孔Mo2C/NC-Ru的多异质结结构协同促进高效的碱性氢析出基元反应 天津大学胡文彬教授、钟澄教授课题组报道了利用一种预应变-化学镀-回复和动态拉伸-电镀法制备柔性可拉伸的镀金属布料电极,该电极具有独特的波浪结构和编织结构,可承受最大100%拉伸应变下保持导电良好。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REVIEW 福州大学汤育欣教授课题组与澳门大学陈石教授课题组合作,详细调研总结了受自然启发的柔性锂离子电池材料和设计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柔性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背景和当前所面临的挑战,系统讨论了受自然启发的柔性锂离子电池材料和设计的相关研究工作,对柔性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机遇进行了总结。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福州大学汤育欣&澳门大学陈石Carbon Energy综述:受自然启发的柔性锂离子电池材料和设计 RESEARCH ARTICLE 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马仁志教授和中南大学刘小鹤教授从晶格设计的角度出发,利用葡萄糖酸钠在水溶液中的理化特性,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出具备晶格收缩特性的NiFe LDH,结果显示这种晶格收缩可以极大提高NiFe LDH的OER催化本征活性,同时伴随晶格收缩特性出现的还有微晶化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极大地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活性面积,从而提高活性位点的密度。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马仁志&中南大学刘小鹤Carbon Energy:微晶化结构和晶格收缩特性的NiFe LDH用于OER 中科院物理所胡勇胜研究员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Magda Titirici教授合作,通过硫酸水解纤维素制得的纳米晶纤维素作为前驱体,制备了一种高首效的硬碳材料,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通过水热碳化和高温热解等处理方式,作者成功调控了硬碳的孔隙、杂原子和缺陷,最终得到了具有90.4%首周库伦效率和314 mAh/g可逆容量的碳负极,实现了的高首效和高可逆容量之间的最佳平衡。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中科院胡勇胜&英国帝国理工学院Magda Titirici Carbon Energy:微观结构调控纳米晶纤维素衍生硬碳负极首效 扬州大学冯立纲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由Fe2Ni MIL@ZIF-8双MOF衍生的碳纳米管连接氮掺杂碳包覆FeNi/FeF2电催化剂(FeNi@NC-F),用于电解水阳极氧析出反应。该催化剂具有多组分协同、高极性和高暴露活性位点的优势,表现出良好的氧析出反应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扬州大学冯立纲Carbon Energy: 异质双MOF衍生的碳纳米管连接氮掺杂碳包覆FeNi/FeF2用于高效氧析出反应 浙江师范大学高学会教授团队通过水解沉淀过程制备了嵌有Ag纳米颗粒的Fe掺杂镍羟基碳酸盐分级微米管(Ag/NiFeHC HMTs)结构催化剂。结果表明Fe掺杂可以调控催化剂电子结构,提高电导性,显著增大电化学表面积,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并作为反应中心,降低速度控制步骤(RDS)的自由能。此外,其独特的分级结构可以提供丰富的活性位点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本工作为低成本、高效、耐用的OER电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参考。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浙江师范大学高学会Carbon Energy:铁掺杂Ag/Ni2(CO3)(OH)2分级微米管用于高效电催化水氧化 REVIEW 天津师范大学张淼教授团队对以单一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活性炭和碳纳米笼等)和多级碳纳米结构(复合材料)为电极的超级电容器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不同单一碳纳米材料和多级碳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方向。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天津师范大学张淼Carbon Energy: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 RESEARCH ARTICLE 中国海洋大学王焕磊教授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David Mitlin教授合作以氰乙基纤维素(CEC)作为前驱体,通过模仿粘胶纤维的商业生产工艺,制备了致密、低表面积的硫氮共掺杂碳(SNCC),并在钾离子电池中进行了系统研究。 推荐阅读(点击进入链接): 王焕磊&David Mitlin Carbon Energy:硫氮共掺杂致密碳用于高重量和体积容量钾离子储存
--END--
往期集锦 1 中国高起点期刊——Carbon Energy2022年第四期上线 1 中国高起点期刊——Carbon Energy2022年第三期上线 1 中国高起点期刊——Carbon Energy2022年第二期上线 1 中国高起点期刊——Carbon Energy2022年第一期上线
欢迎投稿 Carbon Energy--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高起点新刊,欢迎您下载、阅读、投稿! 期刊网址丨 www.carbonenergy.org 投稿网址丨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cey2 国内邮发代号:32-280(欢迎至邮局订阅纸质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