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大学 袁一斐 教授 个人简介 袁一斐,瓯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密歇根理工大学博士,曾于美国阿贡实验室和伊利诺伊大学任职、任教。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和能源转化与存储关键反应的原位溯源研究,注重利用各种先进显微表征技术,对材料工况条件下的关键结构演化机理进行高时空分辨的原位探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性能优化措施。在研多项国家级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已在Nat. Sustain.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h因子52。参与撰写电子显微学专著1部;担任国际学术期刊Crystals编委,Carbon Energy青年编委,Nature Energy 等期刊审稿人。获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亚太区“35岁以下35人”、中科协—“中国新锐科技人物”、温州大学“校长特别奖”。 Q 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课题组的工作? 本课题组依托温州大学碳+能源课题组研究平台,聚焦新能源电池领域储能材料的开发和材料关键工作/失效机理的研究。体系包括二次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高比能锂-硫和锂-氧气电池、水系锌电池等;注重利用各种原位原位表征平台,对储能材料在工况下的关键结构演化信息进行微纳和原子尺度的探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方法措施。 Q 您认为您所在研究领域未来最主要的研究热点是什么? 随着新储能体系和器件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我们会面对更多的新材料、新反应、新界面,这些都涉及核心材料、电化学界面的工作机理及失效机制,如何阐明这些隐藏深处的关键科学问题,将是我所在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Q 您最近在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发表了有关“水系锌锰电池”的文章。您能否和大家分享这项工作的特色和灵感来源? 可充电水系锌锰电池结合了最古老的电池化学之一,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特征,包括安全性、成本和环境兼容性。然而,模糊的电荷存储机制给发挥这种能源技术的巨大潜力带来了挑战;针对氧化锰这一广泛应用而又结构特殊的正极材料,其储能过程利用的是其本征的亚纳米尺度微孔结构,因此要研究其储能机制,有必要从微观的亚纳米-甚至原子尺度上去探究。很遗憾,领域内此方面的研究甚少。本工作利用先进的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电化学分析表征和理论计算,研究了正极氧化锰内的载流子插层化学。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系二次Zn//ZnSO4//MnO2电池体系中, Zn2+插入隧道结构MnO2晶格的可能性极低,但可逆H+插入过程占主导地位;单个MnO2纳米线内由于H+吸收而引起结构不均匀性,即表面区域的隧道严重扭曲,且具有高度的各向异性膨胀的趋势。我们这项工作,提供了更深入的质子存储动力学机制的见解,加深了对该电池系统的基本理解,我们也在最后相应地提供了一些优化质子插层动力学以提升电池性能的可能措施。 Q 您当选了CarbonEnergy首届青年编委,您对Carbon Energy 期刊的未来展望是什么?对该期刊进一步推动有关领域的发展有何愿景? Carbon Energy期刊的名字结合了当下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关键词,碳和能源,未来发展一定会很好;希望Carbon Energy期刊能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成为结合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代表性期刊,更好地推动跨学科交叉的高质量研究。 Q 您从事科研以来,事业一直在稳步发展,能否请您谈谈您是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的呢?职业发展中最重要和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呢?您觉得对您的职业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自己的职业规划其实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我觉得可能会对大家有点用的,就是先明确自己未来一段时间内想要达到什么目标,需要什么条件,一条一条计划好怎么去完成;如果实在不明确未来的目标,或者目标有多个难以确定,那么最好就先做好当下的本职事情,提升自己在本职方面的硬实力和竞争力,使自己在未来做发展规划时有更多可以自己掌握的选项。 对我职业影响最大的人: 初中班主任于老师,她的教育让我从调皮贪玩变得热爱学习; 博士导师-伊利诺伊大学的Reza Yassar教授,他教会我做研究如何严谨,学术交往行事如何reasonable; 博后及初入职场后最紧密的合作导师陆俊教授,他进一步提升了我的科研视角和思维方式,也指导了我如何做有深度的研究工作; 现在有幸加入了温州大学王舜教授带领的碳能源团队,在王老师的大力支持下,目前科研平台的搭建和工作进展都在有条不紊的努力推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Q 您认为什么是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您在选择研究生的时候有什么标准?您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建议? 我觉得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就是说能在面对一堆数据和文章时,能静下心来处理数据,打磨语言,讲好故事;当然还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维,对关键问题抓住不放,深入下去。 我觉得一个好的研究生,不一定要是考研成绩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思维转换很快看起来比较聪明的。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应该能在没有导师追着屁股压任务时,也能主动找导师谈课题、聊进展、讨论困难和问题,所谓的科研主动性! Q 科研工作之余,您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您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打篮球,踢足球,羽毛球。一切能活动、利于减肥的运动都比较喜欢尝试。 推荐阅读 1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庞欢教授 1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肖遥教授 1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张华彬助理教授 2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姚永刚教授 3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李鸽助理教授 4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张如范教授 5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李犁教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