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微信原文:点击阅读微信原文
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分布范围广,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该目病毒感染人类较为常见疾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和裂谷热(RVF)。我国对HFRS和SFTS开展了大量研究,对CCHF和RVF的关注较少。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方立群团队联合华盛顿大学Simon I. Hay团队近期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相关研究,全面描述了中国已报道的所有89种布尼亚病毒(7科24属)的分布与流行特征,明确其中19种病毒(5科8属)感染人,共有52种媒介物种、12个目的野生动物和9种家畜携带布尼亚病毒目病毒;构建机器学习模型进一步评估了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和裂谷热病毒(RVFV)发生和传播的驱动因素,并预测其在中国的传播风险和热点区域。
<关注布尼亚病毒目的必要性>
在布尼亚病毒目的12个病毒科中,5个科包含可导致人类疾病的病毒,分别为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汉坦病毒科(Hantaviridae)、内罗病毒科(Nairoviridae)、泛布尼亚病毒科(Peribunyaviridae)和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图1)。这些病毒感染人类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炎、脑炎和出血热等症状,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图1 ICTV布尼亚病毒目分类(来源:https://ictv.global/taxonomy)
2020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优先研究疾病清单(共9类疾病)中,CCHF、拉沙热和RVF为布尼亚病毒目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布尼亚病毒目病毒在中国的种群及分布、流行特征、自然疫源地范围和疾病负担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类病原的科学监测、风险感知以及针对性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 研究数据集和主要结果>
该研究从多种来源系统收集、整合了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国范围所有布尼亚病毒目病原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报告信息,绘制了媒介生物、野生动物、家禽家畜、人群感染布尼亚病毒目病毒的地理信息图谱,明确了中国89种布尼亚病毒目病毒的空间分布、主要媒介和宿主(图2)。
图2 | 中国感染布尼亚病毒目病原体的人类确诊病例分布地图(A)及其在媒介生物中发现的携带布尼亚病毒目病原体种类的分布地图(B)。审图号:GS(2022)3676号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该研究还评估了两种重要布尼亚病毒在中国的环境适宜性。结果显示,新疆和云南西南边境是CCHFV流行的热点区域,亚洲璃眼蜱的适宜生境对CCHFV的发生起着最重要的驱动作用(图3A)。中国南方地区全年RVFV传播的环境适宜性最高,主要取决于该区域更高的家畜密度和降雨量。此外,广东、北京、上海等地有较高的RVFV输入风险,其来源地主要包括埃及、南非、沙特阿拉伯、肯尼亚等国家(图3B)。
图3 | 预测CCHFV在中国的环境适宜性。(A),紫色的地方表明更适合CCHFV的存在;2000-2020年期间每年适合RVFV传播的平均月份数(B),红色的地方表明每年适宜RVFV传播的月份更多,圆圈越大表明该地区的输入风险越高。审图号:GS(2022)3676号
作者建议应重点加强对蜱、蚊的主动监测,密切关注蜱、蚊携带新发病原体的情况。在预测的CCHFV和RVFV传播风险热点区域,采取针对性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对高风险疫源国家来源的可疑患者进行重点筛查。
Journal Metrics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致力于发表贫困所致传染病、新发/再现传染病等相关跨学科高水平论文,为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创新理论和技术研究提供交流平台。该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在《2021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中位列全球医学大类一区期刊(Top 5%),被评为2021年中国最具有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Citation Impact
10.485 - 2-year IF
6.771 - 5-year IF
Usage
1,531,708 Downloads
1,578 Altmetric Mentions
Speed
8 days to first decision for all manuscripts (Median)
31 days to first decision for reviewed manuscripts only (Median)
点击此处,阅读英文原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