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2年9月1日-15日
队 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婧婷
队 员:王明强、谢婷婷、杨光、杨娟娟、陈国爱和各位师傅
记录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动物研究所2021级硕士研究生 陈国爱
地点:江西新岗山亚热带森林多样性科研基地
秋天已至,炎暑未消,2022年秋季采样终于顺利结束了。在这十多天的时间里,我和师兄、师姐和师傅们一起上山爬坡、摇树、抓虫,再回到台站实验室拍照登记、保存样品。虽然十几天的连续工作让我们都感到非常劳累,但是我的收获颇丰。
新岗山BEF-China实验基地
八月,当我结束新疆科考的工作回到北京后不久,便南下来到了江西新岗山。这里是我们研究组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昆虫多样性的重要基地。在我之前,师兄师姐们已经在新岗山驻扎和科研多年,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我来到新岗山也希冀着能从这个大自然的实验室中探索自然的奥秘。
与新疆的自然环境迥然不同,新岗山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看着景色的变化我也写下一首诗,希望以此来祝愿自己能在此有一个好的科研进展:
《离京进新岗山基地》
才辞西北境,又登江南岭。
岭高树正青,新岗觅山灵。
初到新岗山台站基地
当然,在开始正式工作之前总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准备的。首先便是理论上的准备:我在来新岗山之前就多次阅读了与之相关的文献,尤其是MEE上的那篇:《Designing forest biodiversity experiments: general considerations illustrated by a new large experiment in subtropical China》。这篇文献不仅详细的介绍了新岗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细节,对于其所能容纳的实验和样地的发展未来都有很好的诠释。对于我这样初次到访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持,我们的科研是无法进行的。
当然,除了理论基础,采集所需要的资料也是需要我们自己准备的,如用来装虫子的酒精管和空管、用来记录的本子和表格等物资等。相关工作也需要与工人师傅们提前联系好。这些工作虽然非常繁琐,但是对于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又是不可或缺。
采样准备
培训
采集工作正式开始。我们每天五点左右就起床洗漱。此时天刚微亮,准备好一天需要的物资,六点前就出发。在去往样地的路上买好早午饭,为了轻便我们都是买些馒头,但是3、4瓶水是少不了的。每天当我们开始登山时,太阳才刚跃出山头。我们带着清晨的薄雾开始一天的采集工作。
样地晨雾
采样工作是辛苦的,每天都需要在样地上爬坡采集。科研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需要我们花费脑力思考和体力采集的事情。我们主要采用振布法进行采集:通俗地说就是通过摇树或者敲打树枝,使得在树上的昆虫掉落下来;我们在树下用一张白布接住掉下来的虫子;采集需要的昆虫。但是振布法并不轻松,因为不仅费时费力,也难以收集完掉落的昆虫,对于那些高大的树木更是无能为力。相较于马氏网或者捕虫网等方法,振布法在森林中采集却是更为有效,也更具有专一性。
振布
马氏网
陈婧婷师姐研究的是蜘蛛捕食者与其它昆虫的互作关系,所有她主要采集蜘蛛。捕食性节肢动物的互作网络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蜘蛛作为捕食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研究蜘蛛互作网络是非常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而王明强师兄主要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植食者毛毛虫,可以自下而上的研究森林生态网络稳态的控制因素。明强师兄在这个方面也取得了系列进展。师兄师姐们都非常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也非常善于付出行动来实践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品质。
毛毛虫生态照
蜘蛛生态照
师姐称我们采集的昆虫为“魔毯上的生命”。在这小小的振布上,经常能掉落各种有趣的生命,除了需要采集的蜘蛛、毛毛虫等,还有其它不小心掉落的昆虫,像呆萌的竹节虫、威武的螳螂、放屁的甲虫、勤奋的蚂蚁等。从这一张振布上,我们接触并欣赏各种有趣的生命,也可以一探到森林生态系统多样而复杂的网络。
魔毯上的生命
这些生命既被森林生态系统所供养,又在不断改造和影响着森林的多样性和发展。群落内生命之间的相互影响,构建了稳定多彩而未知的生态网络。而这正是我们这些研究者不断付出努力、积极探索的魅力所在。我们的工作正如我之前写的诗:一步一步,探秘山林深处。
《如梦令·新岗山抓虫记》
破晓已登山路,裤脚沾满霜露。
日出到午后,五人三虫一布。
一步一步,探秘山林深处。
振布法采集中
当然,上山采集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早上六点多上山,下午两点多下山,连续几个小时的爬坡自然非常劳累。江西的初秋依旧炎热,上山工作时的气温时常接近40度。加上近来江西普遍干旱,据说鄱阳湖的水量也减少了不少,所以上山的时候很容易缺水,对于采集工作也平添几分艰难。我们在山上采集时,滑坡摔倒也成为日常。尤其是一些陡坡,站稳都是很艰难的事情,更何况还需要摇树、抓虫。当然工作久了也稍微总结出一些防滑的小技巧,比如沿着树根站立,或是抓着树枝,下坡的时候缓慢滑下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双防滑的登山鞋。不过即使小心谨慎,工作到最后的时候,手脚疲软,滑倒摔跤也是无法避免的了。我手脚也是多次被茅草、树枝割伤划破,不过都无大碍。
在陡坡上艰难采集
每天从山上回来后,我们的工作也并未结束,需要继续整理采集到的样品。蜘蛛需要及时地放置冻存盒中,并放到冰箱中保存;而毛毛虫则是放在仓库中进行养殖,看是否有被寄生或者化蛹的情况;而对于其它的昆虫,如甲虫、蚂蚁等,则在酒精管中保存。这些样品都是我们辛苦采集的,所以我们都会认真对待、仔细保存,等回到实验室后就能用于做各种与之相关的实验和分析。善于将样品变为数据,是我们探究生物之间关联性的重要能力。我一直认为,研究者就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生物在大自然间看似复杂而无关的联系,需要我们以一种认真谨慎的态度,抽丝剥茧般地发现互作网络,从而推导或模拟更加一般的规律。
回到台站整理样品
仓库中的毛毛虫
经过十几天的采集工作,我也深感科研的不易。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各项工作,还要设计好采集的方案和采集的理论依据,再到上山辛苦的采集过程和下山后耐心的整理保存,更重要的还要将一个个样品通过实验处理转化为简单的实验数据。最考验人的或许是将简单但杂乱的实验数据整理为与自己科研方向相关数据,并将之图文并茂的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算完成了科研的过程。科研是不易的,在新岗山也是如此。自然界充满各种未知,我们想要探索未知,就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付出脑力和体力。不仅需要善于思考,还要有乐观的心态和勤勉的态度,这样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坚持科研。
新岗山基地是非常不错的科研基地,在密度梯度的设计上更贴近大自然的演替,也更适合人为研究需要的控制实验模式。在这里展开的实验目前不少,如群落演替的研究、土壤分解者的探究、森林固碳能力的分析等。好的设计结合好的科研想法,才能迸发出好的科研成果。
新岗山实验设计
新岗山生态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个动物学的学生,我自然更加关注动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我有时也会在山上拍一些动物的照片,记录新岗山的动物生态。不过想拍昆虫生态照,是比我想象中的困难:一是因为干旱,今年山上的昆虫数量少,昆虫不易发现;二是不少昆虫活动能力强,而且对人机警,焦距也不易。不过所幸还是能拍上一些新岗山上的这些生灵的。
新岗山动物生态照
对于我来说,不管我以后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十几天的采样过程都是重要的经历。这个过程不断促使我学习、思考、探索,不断求真务实、积极乐观对待。
最后是我自己做的一首诗,庆祝我们新岗山秋季采样顺利结束。
《苏幕遮·秋季科考》
山晨雾,隐白鹭,
一步一步,攀登峭山路。
虫鸣深藏山林处,坡陡林覆,蚊蝇不知数。
秋来巧,年正少。
秋季科考,荒野起思潮。
山高坡陡不觉苦,科研有道,祝愿文章早。
秋季科考小队部分队员合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