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理心理学”(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 of Psychology,简称MPOP)逐期推出“统一性”数理理论之时,MPOP携《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和《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两部理论体系,开辟“(传统)心理学经典理论发现”回顾专栏,重现(传统)心理学经典唯象学理论的形成逻辑。本次,我们将带大家走进“人格心理学”领域,从数理心理学第一公设“事件结构式”、“社会对象”推演“人格模型”数理本质:社会对象构成决定人格属性,将“五因素人格模型”纳入“数理心理学”统一性数理理论体系。
1. “人格”从“社会对象”而来的3个(推演)矩阵
人类个体是拥有信号通讯、行为制动的生命活体,它在各类社会群体角色中,依据“社会结构规定的功能属性”和“自身的精神动力属性”这两大维度,在其大脑精神信号的控制下,对各类社会事件进行处理,发生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通常需要“不断重复地”根据“社会结构规定的功能属性”和“自身的精神动力属性”这两大维度,来认知加工、参与执行各类“社会事件”。这时,就会出现对“社会事件属性量”(客观量)进行“评价”的“社会事件评价量”(心理量)。长期以来,就会内化(强化)为“个体的社会属性量”。而每个人的社会属性值会产生差异,也就是“人格特质量”。
上述过程是“人格特质量”如何从“社会”中演化而来的文字描述,用数学语言可以表示为如下三个矩阵:
(1)“人”在社会中的“社会属性张量矩阵”
根据《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高闯,2022),“人”在社会中的“社会属性张量矩阵”可以表示为:
设任意一个社会属性量表示为:,代表心理空间的一个独立维度(关于心理空间,详见《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高闯,2021)“空间论”部分)。其中,i表示社会结构与功能属性(包含5个维度),j表示自身的精神动力属性(包含6个维度)。
(2)“个人社会属性张量矩阵”
人类个体一旦从事某一社会性的岗位,并按照社会规则进行行动,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在长期的训练中,行为慢慢固化而成为“行为模式”。这时,社会的属性也就会在个体中被固化下来,而成为个人化的社会属性。因此,“个体”具有的“个人社会属性张量矩阵” (高闯,2022),可以表示为:
设个体的任意一个社会属性量表示为,代表个体的社会属性维度。其中,i表示个体的社会结构与功能属性(包含5个维度),j表示个体的精神动力属性(包含6个维度)。
(3)“个人社会属性值张量矩阵”即“人格特质张量矩阵”
由于不同的人类个体,所具有的个人社会属性也不尽相同,也就是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即具有个体化的特征,我们称为“个体社会属性特征值”,也就是“人格特质”。那么,个人化的社会属性值,也就构成了一个特征值矩阵(高闯,2022),可以表示为:
为了便于区分,设个体具有的各个社会属性特征值记为:,代表个体社会属性维度的特征值。其中,个体具有的社会属性维度特征值,i包含5种社会结构与功能属性维度特征值,j包含6种个体的精神动力属性维度特征值。
由上述三个矩阵可知,人的社会属性值(人格维度及人格特征值),根植于“人”认知加工、参与执行的“社会事件”中,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事件活动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量与行为模式。
2. 五类“个体社会结构与功能属性”
人类个体,既是社会事件信息的加工与执行者,又是社会属性(社会性)的体现者。个体的“社会结构与功能属性”和“精神动力属性”,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体具有的两个关键性属性。
“个体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属性”,可以分为:社会岗位与角色匹配属性、社会人际交流属性、社会人际利益关系属性、社会事件反馈属性、社会经验偏好属性。
(1)社会岗位与角色匹配属性:个体在从事这一岗位角色时,就存在个体对这一岗位的认同,从而在精神动力作用下,从事这一活动。从而表现为一定的责任性,这构成了一种社会属性,称为“尽责性”。
(2)社会人际交流属性: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信息交流构成了一类基本社会属性。它是所有处于社会交往的人类个体都具有的一种基本社会属性,这种属性称为“外向性”。
(3)社会人际利益关系属性:社会结构中交往的个体,发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这一属性,就构成了人类个体在他人中受欢迎的程度。这个社会属性称为“宜人性”。
(4)社会事件反馈属性:人类个体在从事各种事件时,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当前事件的信息评估,通过评估的信息的参照,来指导未来的事件。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历史事件的评价、(情绪)反馈过程。这一类属性,称为“神经质”。
(5)社会经验偏好属性:对所有社会事件的处理,都是在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对社会事件的长期处理中,个体会产生经验偏好。这些偏好由于经验的存在,而成为一种社会经验的偏好而固化下来,并最终成为一种社会属性。这类属性,称为社会经验偏好属性,也就是“开放性”。
3. 六种“个体精神动力属性”
而“个体的精神动力属性”的本质,是对“社会事件”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根据《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高闯,2021)的“社会事件”表达式:
其中,W1、W2表示交往中的人类个体,i表示相互作用,e表示作用效果(或者作用效应),bt表示行为动机,mt表示内在动机。bt表示人类个体或者群体,从事某项社会化活动中,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动机。mt表示人类个体或者群体,从事某项社会化活动中,在内心具有的实际动机,也称为内在动机。
再根据“认知对称性原理”、“认知熵增原理”和“因果律”(稍后公布此律),人类个体具有的精神动力属性,应该包含以下6个独立维度:
(1)社会动机属性
任何人类的个体,都是基于一定的内在动机(mt)与行为动机(bt),从事各类事件。动机就构成了个体具有的基本社会属性。
(2)社会相互作用属性
人类个体,基于某种目的,与其它客体发生相互作用(i)。个体通过掌握的自然科学规则、社会科学规则,与其它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关系。因此,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个体具有的一种基本社会属性。
(3)社会事件要素特征属性
人类个体从事的事件的要素,在进入人的认知系统后,事件各个要素对应的物质世界的客观属性量,就转换为心理表征的心理量,它们之间满足对称性关系(见数理心理学第二公设“认知对称性原理”)。
无论是物理属性的特征值还是社会属性的特征值,因为观察者参考的存在,都存在正负性(见观察者参照)。事件要素特征值的正负性(+ -),就构成了一种社会属性。
(4)社会事件要素特征值信息属性
人类个体从事的事件的要素的信息(),在进入人的认知系统后,总是部分的满足对称,并随着认知加工的深入,而不断的提高对称度。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信息量开始增加,对事件的确定性判断也就逐步增加(见认知对称性原理和认知熵增原理)。
认知熵增方程
这是人类个体在对“事件”的信息加工中,表现的一种属性。它是人类个体在从事各类事件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
(5)社会事件结果属性
任何人类个体参与的社会性事件,一旦发生,就会产生一类基本事实。这时,就需要个体对这类事实的结果(e)进行评估和评价,以指导个体在将来事件中所采取的策略。因此,对事件结果的评价,就构成了人类个体从事社会事件时,表现的一种社会属性。
(6)社会事件因果属性
根据事件发生的因果律,任何发生的事件,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并遵循一定的系统性的相互作用规则下而发生的(见因果律,稍后公布)。个体的经验知识的本质,也就是因果规则。在因果律的指导下,个体从事各种事件,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因果指导的规则性。因此,社会事件发生的因果属性,就成为人类个体的社会属性之一。
上述6种社会属性维度,构成了个体加工执行社会事件的精神动力属性完备集。
4. 五因素人格模型
在(传统)心理学中,人格特质理论家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确定普遍的人格结构。特质主要回答人格“是”什么这一问题,即人格的“所有”面。众多研究者沿袭Allport的思路,就基本特质的数量、本质、组织方式展开探索。例如,Cattell 提出了16种根源特质,Eysenck确定了三种人格维度,其他研究者也各自提到自己的人格结构。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达成共识,特质研究也因此陷入困境(郭永玉,2016)。
直到“大五”结构和五因素模型出现,特质心理学才得以复苏。研究者们发现,有5个独立的因素反复出现在不同研究中,许多不同的倾向性特质被划分为5个类别就注意描述个体。这5个因素是: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郭永玉,2016)。
其实特质论的支持这早就宣布过:“一个高度稳定的人格结构得以确立了。”(Norman, 1963)人格心理学家们在五因素人格模型上达成了一致(尤瑾,郭永玉,2007)五因素人格模型的每个因素都含有6个子维度。
五因素人格模型
5. “数理心理学”推演“五因素人格模型”数理本质
根据“人”在社会中的“社会属性张量矩阵”、“个人社会属性张量矩阵”、“个人社会属性值张量矩阵”(即“人格特质张量矩阵”),并结合“(社会)事件结构式”、“认知对称性原理”、“认知熵增原理”和“因果律”,就可以把“五因素”人格理论模型进行数理化。“五因素”模型中的5,是把人放在社会结构里面的社会功能来决定,每个因素背后的6条子维度,是由对(社会)事件结构式的加工与执行决定的,所以5和6是必然。
尽管,五因素模型是从词汇学中得到的。但是,语言与语义的编码,使得人的社会属性模型,天然的蕴涵在人类使用的语言编码中。这样,五因素人格模型中,5与 6的含义也就清晰起来了。从社会属性的两个基本维度出发,得到的结果与词汇学的经验发现相契合,并不是一个偶然结果,它实际是心理学进行统一性数理理论架构过程中,规律的必然性的一种体现。这样,就把人格研究的一个关键性成果,纳入到了社会属性研究的体系中,使之成为心理理论架构中的逻辑的一部分。人格经典发现的成果,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物关系的发现。
后记:
在后期科普推送中,我们将进一步展开5×6=30种人格特质(个体社会属性维度)的具体化、数理化推演过程,也包括人格其它模型如“大五模型”、“九型人格模型”、“大三人格模型”等之间的内在数理逻辑关系,以及人格动力、行为模式、人格形成发展等内容的数理本质。
《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
《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
参考文献:
高闯. (2021).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 吉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高闯. (2022).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 吉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郭永玉. (2016).人格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理心理学qq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