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BONENER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BONENERGY

博文

[转载]Wee-Jun Ong Carbon Energy: 用于光催化能源应用的0D/2D 点对面接触异质结来改进二维g-C3

已有 1744 次阅读 2022-9-13 13:2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抬头.png

微信截图_20220819115619.png

Point-to-face contact heterojunctions: Interfacial design of 0D nanomaterials on 2D g-C3N4 towards photocatalytic energy applications

Xin-Quan Tan, Sue-Faye Ng, Abdul Rahman Mohamed, Wee-Jun Ong*

Carbon Energy.

DOI:10.1002/cey2.252


摘要

为了实现碳中和的全球目标,绿色能源的开发是同时解决化石燃料消耗和环境问题的重要策略。光催化是一种通过光催化剂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燃料的过程,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富生态的无金属石墨氮化碳 (g-C3N4) 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光催化剂,它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适中的禁带宽度、可见光活性和易于制造等优点。然而,g-C3N4的缺点是光生载流子复合快,表面活性位点有限,这对光催化反应是致命的。在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中,构建具有高比表面积、短有效电荷转移途径和量子约束效应等优点的二维g-C3N4与0D纳米材料的异质结构,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极具应用前景。

在本文,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王伟俊Wee-Jun Ong 团队总结了二维g-C3N4上0D纳米结构界面设计的实验和计算研究进展,回顾了最先进的0D/2D g-C3N4界面助催化剂以及可控的合成策略,包括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硒化物、金属磷化物以及g-C3N4上无金属的不同电荷转移机制的0D材料。基于0D/2D g-C3N4的光催化剂的主要应用,如析氢反应 (HER)、CO2还原反应 (CO2RR) 和N2还原反应 (N2RR) ,对光催化剂的活性和阐明反应途径进行了评估。最后,展望了0D/2D高效光催化剂在氮化碳同素异形体、大规模生产、机器学习集成和多学科技术突破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该文章以“Point-to-face contact heterojunctions: Interfacial design of 0D nanomaterials on 2D g-C3N4 towards photocatalytic energy applications”为题发表在Carbon Energy上。

图片1.png


文章简介

目前,预计2021 - 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总体增速将增加50%,主要原因是全球人口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发展。因此,寻找可再生的、清洁的新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是至关重要的。在众多的可持续能源技术中,人工光合作用是将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之一太阳能转化为有用的化学能或燃料的绿色过程。人工光合作用的概念是从自然光合作用中产生的,即在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帮助下,阳光被转化为有用的燃料而不是植物的食物光催化剂的能带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影响电子-空穴对的重组、阳光收集能力和氧化还原能力等光催化活性的效率。此外,一些相伴的因素也会影响光催化效率,如晶体结构、形状、催化剂的大小、温度、pH值、光强度等在光催化中,两个关键因素是光的吸收和催化剂的设计。催化剂通常是作为光敏剂的半导体,用于捕获阳光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到目前为止,最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剂是TiO2、ZnO和CdS,因为它们具有相对合适的能带隙,能够促进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反应中有几个初级步骤。首先,在入射光能大于能带能的条件下,到达光催化剂表面的光能或光子将电子从价带(VB)激发出来。受激电子将迁移到传导带(CB),因此在VB中产生空穴。电子-空穴对会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VB中的空穴会促进氧化反应,CB中的电子会促进还原反应。从上述光催化反应可知,光吸收是光催化过程中的主要过程。以TiO2这一 “老前辈” 半导体为例,它具有3.2 eV左右的宽带隙,只能在紫外光 (低于387 nm) 下激发。太阳能,另一方面,主要是由可见光谱,紫外线辐射贡献不超过4%的太阳能带宽有鉴于此,可见光活性光催化剂的发现正成为优化太阳能利用的新要求近年来,无金属石墨氮化碳 (g-C3N4) 已经成为一种优秀的可见光活性光催化剂的首选,如图1A-C所示,这一点从出版物数量和引文数量的不断增加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图片2.png

图1. (A) 最近10年g-C3N4的发表数量和 (B) g-C3N4的被引用数量,这是在2022年5月3日Web of Science以 “g-C3N4” 和 “g-C3N4 +光催化*” 为主题的分析引擎中获得的。(C) 2012至今年0D/2D g-C3N4基光催化剂的时间轴: 2012 (聚合物gCN; gCN纳米片),2013 (2D/2D/2D NRGO/MoS2/gCN), 2014 (0D/2D Ag3VO4/gCN; 0D/2D Cu2O/gCN) 2015 (0D/2D ZnGeO4/gCN; 0D/2D/2D AgBr/NG/gCN), 2016 (0D/0D/2D SnO2/Au/gCN), 2017 (Tri-s-triazine-Based Crystalline gCN), 2018 (0D/2D BPQDs/gCN; 0D/2D Co3O4/gCN; 0D/2D/2D Au/MoOx/gCN) 2019 (Ag/UCN; Hematite/gCN),2020 (0D/2D/2D NbS2/Nb2O5/gCN; S-scheme 0D/2D CeO2/gCN) 2021 (大规模UCN合成; S-scheme 0D/2D InVO4/gCN)。


随着过去几十年对光催化的广泛研究,有一个日益增长的趋势,其中额外的重点是修改材料的形态,以获得一个吸引人的耦合策略,以提高光催化性能。同样,最近0D/2D g-C3N4光催化剂的界面设计以及众多引人注目的耦合策略,显著地解决了目前g-C3N4光催化剂的不足。无论如何,基于0D/2D g-C3N4异质结构的概念工程为强大的可见光驱动的光催化剂铺平了道路,用于环境修复和能量转换。据我们所知,虽然有大量关于g-C3N4光催化剂的综述文章,但只有有限的文献综述专注于g-C3N4点对面接触 (0D/2D) 工程,特别是在清洁能源的应用。在此,为了倡导0D/2D g-C3N4光催化剂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将作为0D纳米颗粒在g-C3N4纳米片上偶联的最新研究进展的核心原则。首先,2D g-C3N4的基本机制将与不同类型的典型0D/2D异质结一起展示。此外,本文还将回顾0D/2D g-C3N4光催化剂的界面工程设计,包括金属/g-C3N4、金属氧化物/g-C3N4、金属硫化物/g-C3N4、金属磷化物/g-C3N4、无金属/g-C3N4和其他类型的0D材料 (图2)。

图片3.png

图2. HER、CO2RR和N2RR中0D/2D g-C3N4异质结光催化剂的研究概况。HER: 析氢反应; CO2RR, CO2还原反应; N2RR, N2还原反应


工程上坚固的异质结构的主要设计是 (1) 增强光吸收、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密度,(2)加入助催化剂以最小化催化反应氧化还原电位,(3) 改善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同时,将0D纳米材料加入到2D g-C3N4薄片中,显著增加了比表面积。这是正确的,因为纳米片上的纳米颗粒提供了一个不相等的表面,从而增加了有效表面积,从而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另一方面,0D/2D异质结构的设计在电荷区提供了一个内置的电场,同时增加了光稳定性和光收集能力。此外,异质结缩短了从本体到表面的扩散路径,阻止了g-C3N4原子层的团聚界面电场和短扩散路径都阻碍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此外,装饰在2D g-C3N4上的0D纳米材料(例如C点)显著地改变了费米能级到更高的能量,在那里系统可以转变成一个金属状结构来增加电荷转移结果,光催化性能大大提高归因于缩小的能带隙和更有效的肖特基势垒电荷转移途径,其中狭窄的能带隙允许更多的可见光吸收根据2D g-C3N4和0D半导体之间不同的电荷转移机制,可以将基于g-C3N4的异质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图3): (1) II型异质结,(2) Z型异质结,(3) S型异质结,(4) 助催化剂异质结,(5) 其他异质结体系。

图片4.png

图3. (A) II型、(B) 直接z型、(C) s型的电荷转移机制 (OS: 氧化半导体; RS: 还原半导体) ,(D) 助催化剂,(E) p-n型,和 (F) 三元异质结,其中A为电子受体,D为电子供体。


在过去的五年里,石墨氮化碳 (g-C3N4) 由于其窄带隙 (2.7 eV)、芳香族C-N杂环的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及个合适的CB和VB位置,使其成为一种可行的光催化剂,适用于各种应用。然而,为了克服快速电荷复合和提高光利用效率,将0D纳米材料加载在2D g-C3N4纳米薄片上,制造点对面 (0D/2D) 接触。随着0D/2D g-C3N4基异质结构光催化剂领域的迅速发展,根据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硒化物、金属磷化物和无金属等纳米材料的类别,对0D/2D纳米材料与g-C3N4纳米片的界面耦合设计进行了分类和讨论。0D纳米颗粒的新作用包括抑制电荷复合、增强光吸收和增强催化活性位点 (图4) 。0D/2D g-C3N4基光催化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领域(如HER、CO2RR和N2RR) ,结合了实验和计算工作。同样重要的是,研究揭示了0D/2D g-C3N4光催化剂的电荷转移机制和反应途径,建立了光催化能量应用中的结构-功能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推动最先进的0D/2D g-C3N4光催化剂,以显著改善人工光氧化还原应用,提出了多种未来前景,作为解决当代环境和能源危机的垫脚石。

图片5.png

图4. 0D/2D g-C3N4基光催化剂的概要图,描述了0D纳米颗粒修饰g-C3N4的合成策略和多方面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讯作者介绍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Wee-Jun ONG(王伟俊)博士在2016-2018年加入新加坡Institute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IMRE),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STAR), 担任研究员。2019年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光催化、电催化和光电化学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基础研究在分解水、CO2还原和固氮以及新催化剂研制和开发方面的工作。自 2021 年起,担任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NaNo Energy and Catalysis Technology (CONNECT) 卓越中心主任。自 2022 年起,也担任该校能源与化工学院的副院长。

目前,担任 Frontiers in Nanotechnology 主编、Frontiers in Chemistry 副主编、Nano Research’s Young Star EditorMaterials Horizons 顾问委员会成员、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和 SmartMat 青年编委。也担任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Small、Nanoscal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SusChem、Solar RRL 等客座编辑。论文被SCI引用超过14,500次, h-index为53。2017年荣获“青年化学工程师研究奖”(IChemE新加坡); 2018年荣获“青年化学工程师研究奖”(IChemE马来西亚);  2018年获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的Emerging Investigator; 2018年荣获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颁发的 Green Talent Award; 2018年获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 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和壳牌公司(Shell)赞助独立奖 (Merdeka Award Grant); 2019年获得马来西亚科学院(ASM)提名参加第69届林道诺贝尔奖得主会议; 2019、2020和2021年连续3年荣获Clarivate Analytics“高被引科学家”奖等。

王伟俊教授研究团队目前正在积极招募博士学生和博后研究员,致力于低维纳米材料、微波等离子体(microwave plasma)技术裂解甲烷和纳米技术向清洁能源应用的发展。有兴趣者,请将简历、求职信和研究报告,通过电子邮件发到王教授的邮箱 :

weejun.ong@xmu.edu.my

王教授官网链接:(点击查看)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jongresearch/

图片6.png
图片


相关论文信息

论文原文在线发表于Carbon Energy,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论文

论文标题:

Point-to-face contact heterojunctions: Interfacial design of 0D nanomaterials on 2D g-C3N4 towards photocatalytic energy applications

论文网址: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cey2.252

DOI:10.1002/cey2.252


往期推荐

1.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马天翼&辽宁大学刘学Carbon Energy:电催化还原CO2工业化研究进展

2.云南大学胡广志Carbon Energy:稀土掺杂双金属磷化物实现高效光伏分解水制氢

3.温州大学王舜/徐全龙&新疆理工学院粟智 Carbon Energy:基于g- C3N4光催化剂的CO2还原反应研究进展

结尾3.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37-1355129.html

上一篇:[转载]李亮&倪江锋&晁栋梁 Carbon Energy:硒化铜转换电化学助力坚固的高能水系电化学 Carbon Energy
下一篇:[转载]德国巴伐利亚电池中心唐义骅Carbon Energy:低石墨氮含量的高氮掺杂碳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收藏 IP: 210.33.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