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han81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han8103

博文

博士毕业十年辛酸史:十个刻骨铭心的感悟 精选

已有 20621 次阅读 2022-9-6 09:4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经历,我本科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以前叫莱阳农学院),六年后取到了中科院某研究所博士学位。然后在复旦大学首次做博士后,后转战地球另一端,先后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FDA,美国药典做过博士后或研究科学家。2020年,我正式脱产,全职经营投必得学术。

转眼间,已经博士毕业十二年,在美国也生活了十年。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也到了不惑之年,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发生的事,遇过的人,有点模糊,但又仿佛就在眼前。借此次正文活动,总结一下十个刻骨铭心的感悟,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点思路,人生的路能够走的略平坦。

1,Happy wife,happy life。

这是西方一句十分经典的谚语。要想日子过得翘,媳妇一定伺候到。当然这里伺候好,不是说讨好,而是,让你的媳妇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她满足了,家庭也就和谐了。举个例子,三十岁的时候,我总想纠正我媳妇,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她。后来,经过了几次大的争吵,我发现,这个方法不奏效,她没怎么改变,我为了挽回关系还要费力的去讨好,得不偿失。所以,后来,如果我看不惯,我就努力让自己视而不见。现在,我也不觉得是个问题了,因为慢慢三观也更加一致了,我们都在向彼此靠拢,这是沟通的结果。前段时间,我九岁的大女儿问我,”爸,你怎么不和妈妈吵架了,记得小时候,你们俩还吵架呢“。好吧,连她都注意到了这种变化,看来我的确变了。

2,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抱怨。

抱怨并没有任何作用,只能让对方更烦你,增加抵触心理,自己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你只能改变你自己的行事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态度。只要出现了问题,一定是双方的原因,而不都是对方的错。如果你总是纠结别人的问题,那就永远不会进步。你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方式,看看自己哪里出了问题,下次不要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就可以了。对方看到你的反思和改变,也或多或少会有让步和改变。还是举我和我媳妇的例子。年轻时候,孩子哭了,我就会说,你当妈妈的怎么不哄好呢,孩子肯定最听你的,我哄也没有用。其实,我当时的做法不仅仅是推卸自己抚养孩子的责任,而且还把孩子哭的责任算到了她头上,她不委屈才怪呢。现在,我们都是一起想办法,怎么样让孩子不哭,谁有空谁就多照顾孩子。这就是我主动反思自己后做出的改变。再举个我读研究生时候的例子,我应该不是一个听话的学生,所以,经常被导师训话。每次被训话,我都很伤心,有点怨恨,但第二天醒来,我就会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哪里做的不好,然后就下决心改正。吾一日而三省吾身,每个人都能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盯着别人身上的缺点和错误不放,这个社会就和谐了。

3,与人为善,不做独行侠。

我大学和研究生的时候,自称”独行侠“,独来独往,有点怀才不遇的感觉。但结果呢,同学们都孤立我,我那几年过得的确也不怎么舒心。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愿意和别人分享了,愿意和别人合作了,我猜应该是我做公司之后吧,因为,这是不得不做的改变,不会合作,怎么做公司呢。现在,就感觉人生幸福多了,看周围的人也都顺眼了,别人对我也都友好了。其实很多障碍,是自己设置的,你把心理的壁垒拆除了,别人也能进入你的世界了,一切就通透了。

4,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不会觉得浪费生命。

还是说我自己,特别明显,可能我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吧。我在单位工作的时候,总觉得是在浪费生命,有点磨洋工的感觉。但我做自己公司业务的事情,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更多糟心事,但我就觉得这都是应该的,都是磨练我的心智的。我分析了原因,就是因为,我喜欢做商业,不喜欢做科研。对我来说,科研反馈周期过长,而商业就能够比较快的看到效果。如果你喜欢某个事情,你就会有强烈的意志和信念坚持下去,无须扬鞭自奋蹄。如果你不喜欢,就要不停的说服自己,我做这个事情有什么意义,本身是一种精神内耗。所以,我建议,如果真的有内心的喜好,一定要想办法去实现,勇敢迈出第一步。

5,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左右。喜怒哀乐是人的天性,但情绪往往也能坏事。

作为成年人,应该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比如说做决定的时候,如果掺杂情绪,可能你的决定就是不理性的,等你情绪过后,会为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和人相处的时候,如果总带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你就会成为一个不被欢迎的人。我们尽量要给别人带来美好的一面,而不是阴暗的一面。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情绪,我的做法是,如果有情绪,就尽快换一个环境,比如出去走走步,锻炼身体,过一阵再来处理这个事情,大部分情况下,你的情绪已经过去了。

6,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轻易被别人影响,但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其实也就是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比如说我当时做论文润色业务,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朋友就说,这个业务已经挺成熟了,你为什么还要做呢。的确,在我做的时候,已经有几家比较成熟的公司了。我也说不出一个理由为什么要做,因为,我也没有特别多的选择。我的理由是,我能做得好,我是科研出身,了解这个行业,这就是我的优势。等我做了几年之后,发现这个行业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就找到差异化的突破点,现在好多同行都反馈投必得做的挺好的。所以说,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情,别人说不行,不要轻易动摇,因为给你意见的人可能就是个外行,是他不懂。其实,现在你找不到任何一个没有人研究过的课题或者行业了,咱们需要做的是,在某个领域深挖下去,做着做着你就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的方向了。

7,一直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而且是根据需要学习。

也就是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要认为毕业了参加工作了就不需要怎么学习了。其实学习,包括很多方面,不要把学习局限在专业知识上。而是,始终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向任何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人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我也经常和我家孩子讲这个道理,我说虽然你们比我小,但你会弹钢琴,我一点都不会啊,我就可以向你们学习,你在这方面就是我的老师。我们要看到别人身上的亮点,赞美并学习。当然任何人都有缺点,我们也不需要嫌弃和指责。学习新东西是一种乐趣,一直保持好奇心。比如我自己,以前做科研的,但现在做科研服务,我也没当过班干部,没学过管理,我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去上课,所以就要不停地主动学习,包括看书,听讲座,和别人聊天等方式。

8,对生活充满热爱,保持乐观的心态。

罗曼罗兰说过,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30以后,身上的担子越来越沉,孩子,家庭,老人;体力也不如以前。人生就像一场没有回头的旅程,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活出自己,不让自己留下遗憾。我个人来言,我也会偶尔感到失落,比如40岁以后,身体会有明显的变化,白头发多了,身体容易疲劳了,也会有一种危机感。但是,我会劝自己接纳现在的自己,和自己和解,这样心态就平和了。其实,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精彩的部分,比如,小时候,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无忧无虑成长;年轻时候,我们有发泄不完的精力;中年,有老道的为人处世之道,事业达到巅峰;晚年,我们可以卸下生活的重担,有大把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面临死亡,我们也可以说,我终于可以休息休息了。

9,先满足眼前的苟且,同时不放弃远方。

我个人认为,大部分人都不能离开物质基础谈理想和幸福,所以一定要满足眼前的苟且,也就是物质基础。我在美国,遇到过一些博士后,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热爱,可能因为缺乏点运气,就是成果不够,所以,一直不能独立只能做博士后。大家可想而知,这样的生活,并不能让妻子,孩子过上比较稳定的生活。所以,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实际点,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追求,牺牲了整个家庭的幸福。如果你真的有梦想,也可以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去追求。读研究生也有这个情况,很多人考上研究生以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做科研,想早点脱离这个环境。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尽快满足拿到研究生毕业最基本的要求,拿到了学位以后,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职业也不迟。

10,聚焦,有所为,有所不为。

年轻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有无限的可能性。到了我这个年纪,我发现,我能做的事情十分有限,并不是说我认命了。而是,我认为聚焦才是正确的路,不要看到那里好就往那里钻,那样你肯定总比别人晚一步或者更多步。最近我们国家,成功和失败的企业家都验证了这一点。成功的比如曹德旺,能够把车玻璃做到世界第一,所以即使面对疫情也不用焦虑;不成功的就太多了,比如很多企业,看到房地产好就丢弃了主业去做房地产,但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房地产也不行了,自己的主业也荒废了。一个小商品,如果你做到全球都在用,也是一个很大的体量。做科研也是一样,在某个领域你钻研的足够深,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就能找到更多新问题,有更多新发现。所以,我们一定要抑制住自己的欲望,脚踏实地,在自己的领域做强做深入,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大而全。

以上十点,纯属个人感悟,都是我经历了无数坑之后总结出来的,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人看到以后能够少走一些弯路。其实,我知道,即使你看了我这篇文章,也不会少走弯路,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生活本来就是大部分痛苦加上偶尔的幸福,我们作为人都是不能超越的。但我希望,您走了弯路之后,联想到我这些总结,能够尽快调整好心态,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17486-1354187.html

上一篇:论文润色到底值得吗?
下一篇:博士毕业是去国外做博后还是在国内做博后?
收藏 IP: 96.241.62.*| 热度|

41 王涛 王安良 李建国 谢煜 张晓良 刘立 王恪铭 李可 郭战胜 许培扬 贾玉玺 汪凯 雷宏江 姚伟 赵凤光 方黎锋 刘建垒 马胜 陆仲绩 武夷山 胡大伟 郑强 王琛 何应林 夏向阳 朱鸿源 孙颉 丁海霞 张士宏 姚小鸥 谢海涛 王林平 张劲松 马臻 李卓伟 傅晓明 史永文 白龙亮 徐芳 岳建军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