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医药创新如何加快突破“卡脖子”?多位院士开出“药方”

已有 983 次阅读 2022-9-3 15:5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医药创新如何加快突破“卡脖子”?多位院士开出“药方”

南方Plus

2022-08-13 12:30南方日报官方帐号

关注

“在诊断治疗领域,90%的临床诊疗指南来自国外,90%的高端医疗装备来自国外;在创新药物领域,90%以上的原创药物来自国外,90%以上的药品标准来自国外……”中国医药创新如何加速突破“卡脖子”技术,打通学术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024703784562517&wfr=spider&for=pc


8月11日-12日,作为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也是云南白药创制1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2022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乔杰、姜保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维智等专家学者云集论坛,共同探索医药创新发展新思路,开拓医药科技新领域。

2022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部分医学专家展示

4个“90%”背后的挑战

“我们国家的健康守护现状和人民需求严重不符。”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在论坛上具体阐述上述4个“90%”时指出,一是我国医学研究对国际临床指南贡献率底,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新生儿疾病、慢性肾病、白血病/淋巴瘤等领域的医学研究对国际临床决策贡献度不足1%;二是中国缺乏原创新药。全球2012-2021年上市的原创药物中,美国113个,欧盟24个,日本22个,中国仅有7个。三是中医药国际影响力亟需提升。世界植物药大国德国在我国销售植物药物127亿,而我国中成药物在德国注册获批数为0。四是药物技术标准方面差距显著。我国的药品安全有效性评价方法和技术、以及技术指导原则主要来自国外;创新药品国际标准制定主要由美国FDA来主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中心主任詹启敏在论坛上指出,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挑战,仍在于医学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缺乏制高点,以及健康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引领和支撑。“医学科技是航天、通信、智造之外的又一大国之重器,当下亟需解决生物医疗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詹启敏认为,我国生物医药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生物技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化关键技术亟需突破、科技创新与市场和社会效益脱节、产业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等问题。

“在产业化关键技术上,一些诸如药物递送技术、制剂工艺技术、大规模化制备所需要技术等,以及我们部分抗体、疫苗转化所需的发酵罐、培养基、菌株等,技术上还有许多的不足。”詹启敏指出,“生物医药技术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未来发展有挑战也有空间。”

校企强强联手探索新路径

如何打通学术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加速临床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进程?校企合作、院企合作正在探索新的路径。

据介绍,北京大学和云南白药在2019年12月成立“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大-白药医学中心’)”,双方明确合作目标,依据双方优势展开医学全域合作,是实现“打通”的关键。

从左至右依次是詹启敏院士、乔杰院士、姜保国院士、季维智院士、云南白药集团CEO董明

区别于部分企业与科研项目或者个别专家的合作,北大-白药医学中心是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双方在肿瘤学、生殖医学、创伤骨科、药学、口腔医学、医学美容等多种领域开展合作,只做大方向但聚焦的规划,给予科研团队充分的尊重,不做具体项目限制,这为产业转化提供了更多可能。

乔杰院士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北京正在建设的8.3万平方米的科技大楼提供了更好的空间链接,让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北大-白药医学中心,能够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平台去把创新链和产业链真正联结在一起。

同时,在合作机制上,双方也探索为研究者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目前,研究中心采取‘研究者负责制’,我们允许研究人员进行探索,可能有结果,也可能没有结果,但就算是失败了也有一定意义。”

聚焦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

医学创新转化,人才是关键。

乔杰指出,校企双方也要对研究人才进行可持续地培养,以及配套资金方面的支持。

本次论坛上,北大-白药医学中心还启动了资深研究员聘任仪式,包括詹启敏院士、乔杰院士、姜保国院士、张宁教授、周德敏教授、叶敏教授、邓旭亮教授、李航教授8位在各领域的医学顶级专家成为第一批资深研究员。

北大-白药医学中心 第一批资深研究员聘任仪式

而谈及“北大-白药医学中心”对医药人才的集聚效应,詹启敏和乔杰都多次提到,“北大-白药医学中心”的成立,有利于“学科交叉”带来的效果“涌现”。

不同学科先进医学理念、技术创新、科研成果的共享,从“一揽子负责”到“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可最大程度实现人才和思想的汇聚,强化基础研究,孕育原始创新,还能大大提高科研推进效率。

未来,北大-白药医学中心将引进和汇集国际一流的科学领军人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团队,以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支撑北大-白药医学中心发展,推动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产生一批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就,涌现出若干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科学家。

【记者】严慧芳

【作者】 严慧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353855.html

上一篇:[转载]姚卫海:利用“数字赋能”解决中医药“卡脖子”问题(2021.3.4)
下一篇:[转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问题
收藏 IP: 114.24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