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回顾近 20 年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争

已有 1139 次阅读 2022-8-17 17:38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文献引用:张世茂,赵恒侠. 回顾近 20 年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争[J]. 中医学报,2015,30(3):383-385.

摘要: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标准化与泛化、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这 3 个论点是 20 年来中医学基础理论学术争鸣的主要方面。继承和创新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继承和创新的辨证关系和侧重点上;中医学理论的标准化和泛化之争则是以“阴阳”为主要代表的“泛化”理论和中医术语、理论、诊疗体系“标准化”的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观点的争鸣则集中在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以及中西医结合要遵循的原则和实现的途径等。

中医学基础理论学术争鸣一直是业界十分关注的课题。中医学基础理论到底在理论上有哪些需要总结和发扬的课题?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总结一下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仅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5年共投入近3亿元科研经费,171个参研单位、超过 2000名参研人员携手攻关,在中医理论基础研究领域展开深入研究[本刊通讯员. 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5年投入近3亿元.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本文归纳整理近 20 a 的学术争鸣在继承与创新、标准化与泛化、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争鸣方面的主要观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检索时间与来源

1.1 时间 文献资料搜集的时间从1993 年1月1日起,截止到 2012 年12月31日。

1. 2 来源 公开发表的期刊、报纸、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和会议资料。以公开录入中国知网、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的文章为准,网络争鸣不纳入本次研究中。

2 争鸣观点纳入标准

仅纳入涉及中医学理论有关继承与创新、标准化与泛化、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争鸣的论点,其他观点不纳入本研究。

3 研究方法

运用关键词及主题词搜索法。关键词或主题词有但不限于以下词语:继承、创新、标准化、泛化、中西医结合、纯中医、争鸣,搜集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处理,将作者的观点按照争鸣归类,不限文章出处和内容。同类文献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摘录,观点涉及到多个争鸣分类的,分别纳入相关类别。

4 结果

共检索 300 篇相关文献,引用文献 21 篇次,涉及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标准化与泛化、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争鸣的主要论点。本文引用的文献以最近的文献为主,同类观点只表述不标出出处,归纳结果如下。

4.1 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之争  中医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也是业界争鸣较多的问题。对继承和创新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继承和创新的辨证关系上,继承和创新绝对化的争论并不多见,而如何在继承和创新的辨证关系上业界则有所侧重。关键论点有:以继承为主、创新为辅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应该“从文化性、社会性、科学性和经济性全面深入阐述中医药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和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转换科学研究思路,将中医药做大做强。”[2]有学者认为,研究中医药的切入点应当“以揭示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科学原理为切入点”。在创新方面,“必须把握这样的原则:立足中医优势和特色,突出发展重点,强调在继承中发展,目的在于发展。要立足传统中医药理论,以中医药理论、手段、技术、产品和装备的创新为根本发展途径,中医的基础研究、现代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合理布局,中医、中药的协同发展。要在以中医特色、资源和知识产权的优势促进中医药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注意资源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要面向国际社会健康的新需求,积极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学者们的观点基本上倾向于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求创新,但是继承比发展还要紧迫。因为只有把继承工作做到家,真正弄清了中医学的本质,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3]。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发展需要排除其自身的发展瓶颈。有学者认为,制约中医学发展的原因有:“朴素的哲学思想束缚着中医的思辨能力”“崇古遵经、求同排异”“直观思辨阻碍着中医学向微观发展”“学术继承上的封闭性使中医的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此,中医学理论创新的难度相当大[4]。

4.2 中医学理论的标准化与泛化之争  中医学理论的标准化和泛化之争,集中体现在中医学的自身特点中,是建立在泛化了中医学基础概念和中医临床的标准化趋势之间的难题。学者一致认为中医学理论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应动态与静态结合辨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做到辨证施治。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医学强调的是动态的疾病观,这一点显然和西医学的疾病诊疗途径有相当大的出入。因此,如何将中医学理论进行标准化,从而指导中医学临床实践就成为中医学标准化和泛化问题的焦点。

从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来看,有学者认为,中医学中的阴阳概念实质上是泛化的概念:“《黄帝内经》把阴阳的概念抽象到于天地、万物、变化、生杀的比类中来,从本质上就把阴阳概念的泛化和不确定性体现出来了。推而广之,把阴阳的概念运用到中医学思维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把阴阳的泛化和不确定性本质完全地体现在中医学的理论之中。阴阳概念作为统领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抽象或者说一般抽象,把中医学的纲领用阴阳二字统领起来,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医学不可动摇的生命线。动摇了阴阳的领袖地位,那么,中医学便不复存在了。”[5]然而,建立在泛化基础上的中医学理论如何进行标准化是一个重要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和国际统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医术语标准化和国际统一,有利于中医学的现代化[6]。有学者认为,中医学现代化就是“要在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特色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的理论进行系统地整理、全面的研究和科学论证,把历史遗留的有关中医理论概念统一在科学的基础上,使其理论科学化、规范化。”[7]有学者从代谢组学研究中提出,“整体性思路的代谢组学技术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会使传统医学的研究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及透明化,并有望在中医循证医学方面探索出新的思路与方法,进而加快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8]有学者认为,中医学缺乏标准化的诊疗体系,应当“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制定中医药诊疗标准”“建立中医诊疗标准资料库,指导中医临床及科研”。从搜索的文献看,主张建立中医诊疗标准的学者占大多数,在建立标准的前提下,多数学者也认识到,中医学自身具有重辨证的实践特征,因此,“抓住中医特色,建立中医诊疗评价体系”在中医标准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要[9]。

4.3 中医学理论的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之争  中医学理论现代化要不要纳入西医理论,中医理论现代化如果要纳入西医理论,切入点在哪里?如何纳入?纳入后的中医学理论是否可以成为中医现代化的里程碑?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问题焦点集中在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之争。

有学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个复杂艰巨的发展过程,以评议的方式“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论证了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指出中西医要实现交流与结合,不能单从两个医学理论的本身相互解释,必须找到能在更高层次上统一这两种从不同角度发现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手段”[10]。有学者认为:“充分发挥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在疾病防治中将两者有机结合,是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要内容。”[11]有学者认为,中医理论现代化“应在保持原有中医特色的前提下,既要采取分析还原的手段,还要充分运用现代系统理论来研究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将中医整体宏观的优势与西医微观还原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符合现代语言和现代思维方式的中西医结合医学。”[12]持同样思路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如有学者认为,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中西学结合跨学科发展[13]。有学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是综合统一中医、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医、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医、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14]这种思潮试图将两种不同体系的医学科学进行对接,为探讨新型医疗体系提供了一条思路,但这是不是中医学发展的方向,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有学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对中医理论发展并无突破贡献”这种情况实际在临床上显现的比较突出。中西医结合实际情况是“用各自的理论来处理同一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取长补短,两者并未发生真正意义的结合,而其中中医理论的发展及中医诊疗技术的提高并无进展。甚至有一种错误的倾向,认为只要广泛采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就能够促进中医的现代化,似乎医院配备了CT、核磁共振成像等大型先进设备,中医的现代化就实现了。”[15]相反的意见认为,“中西医结合发展了中医学。辨病和辨证结合的诊断方法,吸收中西医两法之长,既重视具体病因与局部的病理损害,又重视在疾病过程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对原有的西医和中医诊断都有所补充和发展。中西医结合有利于中医辨证的标准化和客观化。”[16]有学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统一的最佳形式,“西医的研究方法是还原论,中医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论,由于研究方法的固有缺点造成了两种医学理论的缺陷。只有做到分析与综合、还原与系统、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才能弥补两种医学的缺陷,中西医结合能避免两种研究方法的缺陷,做到系统论与还原论的统一,是两种研究方法统一的最佳形式。”[17]也有学者对中西医理不可通约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既有可通约的内容,又有不可通约的内容。中西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并不否定中西医的可统一性,需要树立大统一观。中西医统一将从两条途径实现,一是可通约的理论从理论内容上统一,二是不可通约的理论从理论体系上统一,最后统一于一种新的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18]从这个观点看来,在中医和西医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新全新的医学认识体系将既不属于中医也不属于西医理论体系,在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体系中独树一帜,但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没有真正在中医学体系中解决中医理论现代化问题。因此,中西医结合到底如何进行结合,如何在中国生存,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主要观点集中在如何把中西医结合模式变成中国医学的主流医学,中西医结合要遵循的原则和实现的途径等问题。中医与西医结合的课题将是当前甚至是很长历史阶段的主要课题之一。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任何突破,将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人类的一大幸事。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争鸣呈现出了勃勃生机,这些证明了中医学的生命力。我们在学习中医、实践中医以及发展中医的过程中,要以开放的思维和现代的技术相结合,探讨中医学的发展道路。这个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不仅要在学术争鸣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同时,在学术创新方面也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让古老的医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51552.html

上一篇:[转载]师说:盛国光教授谈“中医之和”与“肝病之治”
下一篇:[转载]要纯中医,还是新中医?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