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lz20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lylz2010

博文

庖丁解牛与政策解读

已有 2738 次阅读 2022-7-13 15:1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庖丁解牛1.webp.jpg

政策解读是从研究的角度,分析政策内容、解析政策意图,指出实际操作可能的一项研究工作,是一项并不复杂、但非常必要的工作,也是积少成多、熟能生巧的工作,处于政策制订和落实的中间环节。做好解读工作,有利于政策从文字意图变成工作路径,形成推动政策目标实现的有效推力,好政策,能解读好、落实好,会形成地方发展政策推力;当然,失败的政策加上错误的解读,在脱离真相的政策上再来点错误导向,不但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也会为地方发展制造政策困境或发展阻力。

实践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及寓意,可以形象对照政策解读工作。庖丁之所以十九年用一刀,把解牛工作干得技术娴熟到了悠然自得,把“手艺活”升华成千古流传的普适性“道理”,在于庖丁非常理解“整牛”结构及其肉骨机理的基础上,三下五除二把一头整牛骨肉分离,轻松肢解。不掌握关键点的人拿斧头砍、拿刀割,费刀费力。政策解读也如“解牛”,解读人需要熟知或把握政策架构和脉络,再用一定的解析方法(解牛刀具),像“庖丁解牛”一样,把一项政策逐层展开,把其中的脉络及要点讲给政策受众去理解贯彻。因此,不管“庖丁解牛”还是“政策解读”,“解”字是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二是“肢解”,而且先有“理解”后方有肢解。当然也有不可比的,庖丁解的不是机械化养殖的牛,而政策解读工作面临的是如下雨般的政策,东南西北、上上下下,各向风一吹,都会有如落雨般政策出台,实际工作中庖丁一样的解读人太少了,一是日常没有水到渠成的解读机制,也没有办法量化解读工作的好坏。所以很多政策出台后挂起来靠大家的常识,再来点识字读话的阅读“童子功”去了解罢了。基于个别的工作经历,总结几点政策解读工作的个体认识,很局部的观点,仅做工作上的向前点滴积累。

一是先恰当立足,考虑好站在那个角度那个层面解读政策。解读工作是站在政策制订者的角度还是政策实施者或政策受益者的角度;还有就是站在那个层面,比如是站在省级层面解读中央政策,可以理解为上位政策解读;还是站在省级层面解读省级政策,可以理解为平级解读,当然越是上位政策,解读工作的密集度越高一些;对相对基层的政策重操作,解读比较少见,很少见到中央层面对那个地方政策进行解读,因此上位政策、平级解读的政策多一些,一般从制定者或执行者的解读有更多现实应用需求。

二是先“理解”后“肢解”,对政策本身架构和内容开展全方位分析。先理解政策四梁八柱的架构,把握其广度和深度,广度了解政策涉及区域或领域以及时间的覆盖面,深度捕捉政策实际可操作的着力点(抓手)。比如国家黄河规划,流域范围就是政策边界,涉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大的领域,两个大的领域又包含了诸多关键点,再逐级逐领域进行分解,如剥洋葱,一层一层剥开后看洋葱纹理、研究其政策脉络。在一次论证会上,听一位老前辈解读党代会报告,除了对四梁八柱的关键架构的解读,还有逐句逐字地对内容的分析,对整段话的意图,每句话里的政策空间都进行了深入解析,也如看房子,总结构下有不同功能分室,一室一功能,再逐间往里看。类似“十四五”规划的解读可以看出清晰的条块分割结构,也可以看到条块结构中的内容填充。

三是先“肢解”后“升华”,将天花板的政策分解后放地面上。政策不解读不落地,只能永远在天花板上挂着,是失败的政策,是制订政策链条上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政策落地,要找政策在那些时间段、那些空间、领域范围依靠那些措施能够落地操作。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会有明确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也有充足恰当的实施主体。因此,解读工作最后得把政策肢解开,放置在不同的需求空间。站在省级层面解读国家政策,除了要深入研究政策内容本身,对政策边界、意图、措施等等关键点有深入理解,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准确找到上级政策意图与地方实际的契合点,比如在政策意图的那些点与自己所立足的区域有契合点,这是解读工作的升华,这一部分工作立足对政策的研究但高于研究,立足对地方实际的把娃,带点思考创新的意味,会得出新的思路,新思路的延伸会成为制订出台下一级政策的关键点。至此解读工作就如一个工作流程,如“解牛”一般,先理解“机理”后肢解“肌体”。

    当然,最为关键的环节还在两头。先得饲养出高品质的牛,才有可能肢解出牛腱、牛筋、牛排等等的各尽其用;要在好的制度供给基础上,再有中肯有效的解读环节,才能实现最终也最为重要的落地见效。制订不了好政策,也没办法理出政策如何前瞻、如何引导、如何实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0802-1347109.html

上一篇:调研本意:迈其脚,动其脑
下一篇:疫情·现场感·时间的河
收藏 IP: 36.142.180.*| 热度|

2 郑永军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