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圈、朋友圈、关系圈、生态圈,圈圈相交相应,相运相生,大到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一个人的与人相处,有谁不在圈中,感觉皆在三界之内,都在五行之中,用一个更加时髦的词来形容,那就是生态!
生态或生态圈的概念由来已久,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而生态圈就是一个抽象的圈子,是一个生态覆盖的范围。把生态圈的思维放在产业发展、企业发展上来看,这虽然称不上新颖,但足以产生新的思路。
生态圈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今天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关乎工业企业发展的三类生态圈:产业生态圈、企业生态圈、产品生态圈。
产业生态圈——价值共创,利益共享,产业共荣
产业生态圈是指某种(些) 产业在某个(些)地域范围内业已形成(或按规划将要形成) 的以某(些) 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
狭义的产业生态圈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产品时,由本地零部件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广义的产业生态圈,除生产配套外,还应包括生产经营各个方面的配套,特别是科技、教育、文化、金融、物流、商贸、中介服务等。
——《产业经济学》
按照上面的解释,狭义的产业生态圈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极为相似,甚至没有明显差别,如果非要说区别,我认为生态圈是站在更高的维度或更大的范围看产业发展。
自信息化时代以来,产业生态化就是重要的发展趋势,进入数字化时代,产业间融合会更加频繁,其目的还是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良性发展。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价值越来越被看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生态中各种资源共享,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二是产业生态中各方产业跨界协同,发生交互增值效应;三是产业生态中各个成员间相赋能,起到价值倍增作用。产业生态化到了后期,一定会实现完整稳定的产业生态圈,但具体到不同区域就有很大差别。除了制造企业及其上下游以外,很显然传统的一些行业协会、专业媒体、采购网站、产业联盟等支撑不了生态圈的功能,需要在新的发展方向上注入新鲜血液。
这是业内非常普遍的产业微笑曲线,也很符合目前中国工业领域的弊病。简单来说中国工业(制造业)一开始过渡重视生产制造环节,太依赖销售环节,忽略了前端的研发设计环节。很明显中间环节利润薄,虽然有一定行业门槛,切入相对容易,后端销售环节利润高,几乎没有行业门槛,而前端则是掐住了命脉,门槛很高。造成这种情况虽然有历史因素,也很复杂,但不得不说我们相关的科研和技术研究单位在前端介入产业太少,很多研发设计工具等严重被卡脖子,这里不再细说。我们提倡建链强链补链,主要是弥补上端的研发设计,强化中间的生产制造,拓展下游的多样化应用,这就要通过生态圈思维去支持创新,尽快破局,拒绝穿新鞋走老路。
当前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生态圈层面下足功夫,这里只谈一个数字化转型或智能制造的供给生态圈问题。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供给侧的能力太弱,从专业技术、细分领域专用装备、企业规模以及服务模式等都存在短板,具体来说单一数字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能力有限,不能满足细分行业和企业多样化、多需求、高效率的发展。其中有一个思路就是构建细分领域的供给侧生态圈,把有限的资源尽快统一起来,并与推进县域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真正结合起来,比如把咨询规划企业、数改工程企业、平台企业、装备企业、软件企业、云计算企业、人工智能开发企业等全部纳入生态圈。鼓励多家企业联合为工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或系统的服务,探讨完整规范的服务流程,甚至可以把业内的共性问题提炼总结,集体攻坚突破(类似于国家的973和863项目),提倡价值共创,利益共享,产业共荣。毫不夸张的说,这个生态圈的建设将直接关乎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成败,或者说这样做才有可能实现细分行业高效高质的数字化转型。
企业生态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企业生态圈其实就是企业在产业里的关系网,其核心价值就是在如今的世界大变局中,让企业保持生存的能力,最大限度的防范化解风险,某些风险由自己生态圈里的合作伙伴共同承担,所以这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尤其对于2B端的工业企业而言,目前面临巨大考验,其中装备类制造企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都应该考虑建设企业生态圈。我们经常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可真正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只依靠一家企业必然会捉襟见肘,可依靠生态圈就相对容易做到。当然前提是要明白利可共享不能独占。
简单来说,良性的企业生态圈就像一个人请朋友吃饭一样,自己实力有限(预算不多,东西不全,人手有限,炒菜水平不高),去大饭店的成本太高,就提供大部分的东西,比如蔬菜、肉、米饭、场地、餐具、酒水等,让朋友们捎带带点作料、水果、点心,再麻烦几个手艺高的朋友炒俩硬菜,最后在不影响彼此感情和利益的前提下,大家高高兴兴吃顿饭,并加深了交流。
这种生态圈就像是攻守同盟的利益共同体一样,非常适合中小企业抱团发展。我们知道国内的企业中有90%以上是中小企业,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95%,这些企业受资金、规模、市场占有率、人才等种种制约,大部分都是挣的辛苦钱。虽然国家提倡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巩固企业在某几个方面的实力,但专精特新以后呢,并不会很快融入产业生态圈里。这就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通过专精特新练好内功,一条是通过打造自己发展的生态圈突破要素制约。需要明确的是打造企业生态圈不是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而是一个长期过程,让企业在发展中有意识的找到自己靠谱的合作伙伴,建立相对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提供系统的产品和服务,尽可能杜绝临时搭伙式的合作。
打造企业生态圈,不仅仅是把自己的上下游采购商、渠道商、分销商、终端客户打通,还要有更高的目标,更深远的考虑。以2C端为例,例如原来去一个五金店买东西,有些是老板店里没有的,但是他可以从朋友那里拿到货给客户,而且信誉有保障,这就是初级企业生态圈的表现。未来这个可以做的更全面一些,还是以去五金店买东西为例,以表格形式展示。
五金店生态圈思考
不同阶段 | 可提供的服务 | 备注 |
第一阶段 | 部分产品的买卖 | 只卖自己的产品 |
第二阶段 | 特殊产品的订购 | 帮助卖朋友的产品 |
第三阶段 | 特殊产品的定制 | 联系工厂,提供定制服务 |
第四阶段 | 全套产品的采购 | 提供五金产品的系统采购服务 |
第五阶段 | 全套产品的搭配推荐 | 指导并提供五金产品的搭配与采购 |
第六阶段 | 送货上门、安装售后等 | 单纯买卖到后期的服务 |
其实这种全套的销售服务模式已经在2C端比较常见,如装修领域,家居行业等,有些也已经形成了平台,如华为商城、小米商城、小米有品,他们称为生态链合作伙伴,其实这些合起来就是企业生态圈,而且往下延伸到了产品生态圈,这个下文专门探讨。但是在2B端的企业,如装备制造企业,材料生产和制品类企业,为制造提供软硬件服务的企业,这样的企业生态圈还在初期阶段。
建议企业在打造生态圈的时候,把合作伙伴进行分级,核心的伙伴要建立战略合作,结合企业定位和开展业务的需要,除了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关键零配件制造、主要装备等伙伴外,还要把研发设计、人工智能、产业服务等新的伙伴引入。
例如主设备企业把辅助设备企业、零配件企业、设备管理和服务企业、配套软件开发企业、设备核心模块设计制造的团队等纳入生态圈。做MES软件开发应用服务的软件企业,把管理软件开发商、分析软件开发商、采集控制模块制造商、机器人和AGV制造商、大数据分析团队、云计算服务商、咨询培训团队等全部纳入生态圈。材料制品生产企业把材料改性企业、科研及技术开发团队、装备企业、其他相关制品企业、产业发展研究团队等纳入生态圈。
简单来说,就是把客户需要的产品服务,自身发展提供支持的企业和团队组织全部纳入生态圈。原来没有的产品和技术不是自己去开发,而是通过生态圈来尽量弥补,同时自己按照专精特新的思路继续发展,业务不做盲目扩张,而是几方共同协同配合,互为供应商或渠道商。
其实目前一些大企业建立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就是一种很好的载体,能快速把生态圈合作伙伴直接或间接接入平台,通过网络化、平台化来协同配合。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存活困难,除了客户拓展缓慢,也因为平台企业没有完整稳定的生态圈,实力显得弱小。此外我们分析智能制造供给侧服务能力有限,只能提供点状的服务,也是因为企业自己没有建立起生态圈,点状业务以后会被建立生态圈的竞争对手逐渐蚕食。
产品生态圈——技术生态圈
随着企业生态圈的建立,产品生态圈和技术生态圈也会应运而生,毕竟企业对外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需要依托技术渠道,创造价值还是要落到产品上。国外在遏制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曾在很多领域设置了专利墙,如我们之前心心念念的光刻机就是最好的例子。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依靠技术手段封锁我们技术创新,又通过霸权主义搞一堆帮凶,其实这样的做法有点类似建立技术专利生态圈。对于企业而言,要想突破重围,则是要联合生态圈伙伴,强化技术生态圈,构建产品生态圈。
有些基本问题其实很容易理解,一家企业不可能提供细分领域的所有产品,更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应用领域或价格段,但很多技术是相通的,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尤其是与国外企业竞争的时候,需要尽可能阻止对手的产品在市场上渗透,这个在快消品领域非常正常。
例如农夫山泉,我们熟悉的是饮用天然水,事实上他们的产品有十几个品牌,覆盖了水类、茶类、咖啡类、果汁类、农产品类等,因为渠道是现成的,所以新的产品也会很快拓开市场。事实上在快消品领域,大部分厂商的产品大同小异,成分类似,就是靠包装、宣传和渠道获胜的。
回到我们工业制造业领域,相关产品的技术也是相通的,但企业受自己的工厂订单、制造能力等制约,总有遗漏的地方。打造自己的产品生态圈,我认为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原有的核心产品,尤其是高端产品一定要自己生产,并且是精益求精,可委托生态圈共同销售;二是一些低端产品或低价位的产品可以委托生态圈企业生产,保证好质量,把一些利润分给委托商;三是开发一些新的产品,高端的可以跟合作伙伴联合开发,共同生产,中端产品可以自己主导研发,由生态圈伙伴推向市场。
这些情况在市场上都存在,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的产品或技术,渗透到相关的各个应用领域,覆盖低中高三类市场。其实在很多领域,我们的技术和产品与国外尚有差距,比如以材料行业为例,业内经常提的实现进口替代就约等于突破高端市场。但一家企业突破高端市场其实是很难的,需要的时间也很久,免不了受国外厂商打压,尤其是国外厂商惯用的降维打击。可如果依托企业生态圈,几家企业联合构建产品生态圈,联合科研技术单位共同突破高端产品和市场,则相对会容易一些。
为更好的理解以上关系,作者画了个草图作为参考。于企业而言,要积极融入产业生态圈,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和生存需要,构建企业生态圈,依靠同伴的力量,在产品生态圈和技术生态圈上下足功夫,打好基础。
在此留个开放的探讨,科研生态圈又该怎么看怎么做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