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青藏高原北起昆仑,南至喜马拉雅,西自喀喇昆仑,东抵横断山脉,幅员辽阔,面积约为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特珠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使得该地区昆虫区系十分复杂,有许多未知的类群、未知的分布和未知的演替规律。近年来,青藏高原承受的人类活动压力逐渐加大,有些地区生态平衡可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四十余年以来,国家再未对青藏高原组织过系统而全面的科学考察,尤其是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与可持续利用评估工作更未系统地开展。
蜜蜂类(Bees)昆虫是膜翅目(Hymenoptera)蜜蜂总科(Apoidea)中除泥蜂类(Sphecoid wasps)以外所有类元的总称,目前全世界已记述的种类达20900余种。蜜蜂类在采集花蜜及花粉的同时,往往将雄花花药上的花粉粒,从一朵花传递到另一朵雌花柱头或胚珠上,完成了授粉的过程,促成植物结出果子(种子),帮助植物完成代代传承繁衍的任务,在农业生产和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蜜蜂类成虫体小至大型,体长2.0-39.0mm;头式下口式,具嚼吸式口器;大多数种类触角雌性12节,雄性13节;前胸不发达,前胸背板短,在背后侧方具前胸叶突,向后延伸但不达翅基片;中胸具两对膜质的翅,前后翅均具有多个闭室,前翅上有一径褶,亚缘室2-3个(个别类群不具亚缘室),后翅具扇叶,通常臀叶也存在;腹部第1节与后胸合并,形成并胸腹节;腹部一般可见背板节数为6节(雌)或7节(雄)(隧蜂科雌性腹部外露背板5节);除少数种类体光滑裸露或具金属光泽外,大多体被羽状绒毛或毛带;采粉器官发达,着生于后足各节或腹部腹板上。蜜蜂类在亲缘关系上与泥蜂类最为接近,二者共同构成蜜蜂总科的观点现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蜜蜂类体具分叉或羽状的毛,后足基跗节宽于跗节其它各节;泥蜂类体毛简单、不分叉,后足基跗节与跗节其它各节几乎等宽。根据Michener(2007)的分类系统,中国目前已发现分布有蜜蜂类的蜜蜂科(Apidae)、切叶蜂科(Megachilidae)、分舌蜂科(Colletidae)、地蜂科(Andrenidae)、隧蜂科(Halictidae)及准蜂科(Melittidae),共6科14亚科72属,种类估计约2000-3000种,已记述的种类达1430余种。
子课题“蜜蜂类传粉昆虫”(2019QZKK05010605)隶属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专题“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课题“青藏高原农牧昆虫资源调查与可持续利用评估”,子课题的主要科考内容是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围绕青藏高原亚洲水塔区及喜马拉雅区所属的那曲地区、拉萨地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阿里地区等地区中的农牧交错区,开展传粉蜜蜂类的资源调查,构建相关蜜蜂类物种多样性数据库,旨在于摸清青藏高原亚洲水塔区及喜马拉雅区内农牧区的蜜蜂物种多样性组成与特点,评估蜜蜂类传粉昆虫的资源现状,基于蜜蜂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被传粉作物信息等,分析高原农牧区蜜蜂资源现状,提出优势蜜蜂物种,并提出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和措施。子课题参与成员从2019年开始在青藏高原农牧区开展野外蜜蜂类传粉昆虫资源的调查,调查地区主要包括:林芝地区(察隅、波密、墨脱、米林、加查)、那曲地区(嘉黎、尼玛)、山南地区(桑日、错那、泽当、曲松、乃东)、日喀则地区(白朗、亚东、樟木、吉隆、定日、定结、康马、聂拉木)和阿里地区(普兰、札达、狮泉河、噶尔、日土、革吉、改则)。2019-2021三年间共计调查时间176天,自驾采集里程超过43700公里,通过马来氏网诱集、黄盘诱集、扫网等不同的采集方式,获取了大量的蜜蜂类传粉昆虫标本和本地数据,共计采集蜜蜂总科蜜蜂类标本22500余号(其中干制针插标本11799号),目前已鉴定到种级水平蜜蜂类物种139种,隶属于6科、26属,包括9种中国新记录种、47种西藏新分布种及4个种的新描述,更新了西藏地区蜜蜂种类的分布记录,为后续青藏高原地区蜜蜂类传粉昆虫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西藏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本底信息,对后续物种的高原适应性进化、物种的迁移和扩散等科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使广大读者更容易识别西藏地区的蜜蜂类传粉昆虫,现依托2019-2021年三年间青藏高原野外考察过程中所获取的蜜蜂类标本,就已鉴定到种级水平的西藏蜜蜂类传蜂昆虫以图鉴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图鉴包含部分种类的生态图共计1092张图片;每一物种的内容包括物种学名(根据现行分类系统,每一物种置相应的亚属)、中文名、首次发表物种时的原始文献目录、鉴别特征、形态特征图(拍摄于青藏高原野外考察过程中所获取的标本,部分种类含野外生态图)、分布(西藏的新分布种以*标注)及拜访植物信息(包括本次调查及文献的记录信息);物种鉴别特证记述中的结构专业术语含义参见Michener(2007)中的术语。
在本图鉴的著作过程中,著者得到了同行们的大力支持与热情帮助,尤其是“青藏高原农牧昆虫资源调查与可持续利用评估”课题负责人乔格侠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退休的中国蜜蜂类研究的开拓者吴燕如研究员、西藏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办公室的尹君老师对图鉴的著作曾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的达娃老师提供了部分物种的野外生态照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功能昆虫群研究组的王勇老师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的曹焕喜老师帮助拍摄了部分种类的标本照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功能昆虫群研究组的袁峰老师、Rafael Ferrari博士在部分物种的鉴定过程中提供了协助,俄罗斯动物研究所的Yulia V. Astafurova博士帮助查找了部分原始文献;图鉴的著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研究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专题“青藏高原农牧昆虫资源调查与可持续利用评估”课题“蜜蜂类传粉昆虫”子课题(2019QZKK05010605)专项经费、国家自然基金“中国黄斑蜂族物种的修订”(31772487)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1625024)的联合资助,著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著者能力水平有限,书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牛泽清
2021年10月于北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