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管理者”,这早就该出场的第二回,拖到现在才怯生生的出来,望诸位见谅。
写介绍麦氏的短文,不是那么容易。品读他的作品自然是基础,但是并不足够。故事背后的故事和一些蛛丝马迹需要深度开掘,丰满而真实的人物才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大家耳熟能详、唾手可得的关于麦氏的故事,限于篇幅,这里尽量不再谈及。未经考证的轶事,逻辑冲突的内容,这里也尽量不谈。
麦氏是数学系出身,十分推崇哈代(He shared the conviction of pure mathematician G. H. Hardy),深受哈代影响(he resembled very much intemperament and philosophy)。哈代是印度数学传奇拉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的伯乐,有精神洁癖,笃信原创,生涯晚期写了一本题名十分有趣的书——《一个数学家的辩白(A mathematician’s apology)》。哈代认为,“数学家跟诗人、画家别无二致,都是模式的创造者。”麦氏对发现并解释格局的执著,对原创新的重视,对智慧的追求,与哈代高度相似。麦氏认为“高手都追求新想法,杜绝陈词滥调(The better people moved on to new ideas whereas lesser ones hung onold, worn-out ideas.)”。他对笨脑筋零容忍(Robert had no tolerance for sloppy think or mediocrity)。
数学素养是麦氏在生态学中的开拓进取的利器。麦氏用语极简,善用数学工具,等斜线(isoclines)的运用即为一例。于纷繁复杂中,抽丝剥茧,取其精要,扼其纲领,是麦氏的强项。James Brown对此做了极好的评论“No one was more aware than he that many of his models were flawed oroverly simplistic, but he was undaunted in his search for unifying conceptsthat could be expressed in the language of mathematics. He was always trying tobuild models that could capture the essence natural phenomena and elucidatedthe simple laws that underlie the complexity of nature.”
麦氏喜欢数学。他常将数学书作为床头读物,并且从中汲取灵感(Robert often took a mathematical book home with him for bedtimereading)。也喜欢数学专业的学生,HenryHorn是一个例子。Horn是普林斯顿数学系出来的,研究生的时候喜欢琢磨R. A. Fisher的研究,麦氏非常喜欢Horn。
麦氏更喜欢的是自然。他看鸟筑巢,很入迷,立在那里十多分钟一动不动。有鸟从旁边飞过,他可以根据一些细微的线索,判断鸟的种类。从布朗大学拿到数学硕士学位之后,麦氏联系了伊利诺伊大学的著名鸟类学家Charles Kendeigh,申请去做博士论文。伊利诺伊以他是数学专业,没有学过生物学而拒绝了他。这次伤心的经历竟成就了麦氏和其博导Hutchinson的一段美谈。麦氏博士甫一毕业,就去鸟类学家David Lack那里做交流访问,也算是弥补这点遗憾。
我有一点疑惑,目前尚未解开——为什么麦氏念大学和硕士会选择数学专业?
对于这一点,我的假说是麦氏专业的选择,极有可能是子从父命。
麦氏出生在书香门第,他出生时麦父(John Wood MacArthur)已是小有名气的遗传学家。麦父于1920-40s在《Genetics》、《Journal of Heredity》发表了不少论文(Google检索),并且在多伦多大学拿到了教职,很可能彼时已荣升教授(Wilson and Hutchinson, 1989)。1947年麦父从多伦多大学跳槽到万宝路学院,是一个十分令人费解的决定。这个决定不太可能是为了学术(万宝路学院没有生物学),也很不可能是为了小孩教育(小儿子麦氏恰好高考),大有可能是麦父想要到美国安享晚年(麦父到万宝路后鲜有发表记录)。遗传学做久了,深知数学的重要性。再加上1946年才开始办学的万宝路学院,可选的专业也不是那么多。最后麦氏进了数学系,成了倍受尊敬的数学博物学家(Mathematical naturalist)。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