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晋《辛夷》诗赏析
文/陈兴中
张晋是明清易代之际陕西省临洮府狄道县人,早慧,博学多才,懂医理亦通音律,未及弱冠,即已诗名满乡里。
乃父张行敏,明末任山东观城令,方正有节操,祖法夷齐,国变后不食而死。
有史料显示,张晋于顺治八年乡试中举,顺治九年,亦即其二十三岁时,以三甲第一百八十八名的成绩得中进士。二十五岁时任刑部观政,次年外放为丹徒县令。据当地人称,他治下的丹徒,“垣无肃鸿”“社无伏鼠”“惠洽民孚”,堪称世外桃源。然而,好景不长,只过了两三年,他却因科场舞弊案罣误入狱,成为钦定罪犯,最终梦断江南。那年,他才三十岁,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若在今日,说不定还要父母供养。命运弄人如此,不免令人兴叹!
据赵逵夫先生考证,张晋是清代甘肃第一位进士,亦是有清一代临洮唯一一位进士。
张晋韵资天纵,才华横溢,润州人刘泉为其诗集作序时,对他褒誉有加,认为他可以与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宋玉、司马相如、司马迁、江淹、李白、苏轼等六位天才人物合而为七。这样的评价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说张晋的诗出类拔萃、超凡脱俗,应该不是过誉其辞。
以一个来自西北穷乡僻壤的青年才俊而令人才如云的江南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实在是史不多见。无可讳言,这既是临洮文人的骄傲,亦是后世临洮人民的骄傲。
康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颇多研究,于儒道两端皆有精深造诣,入世出世的思想在其诗作中多有显示。仔细阅读其诗文,我们不难发现,其视界之宽,涉猎之广,读书之丰,积功之厚,在在都远过常人。加之他有一颗仁民爱物之心,所以,花鸟虫鱼、江山胜迹、烽烟鼙鼓、风物民情,都会成为他的创作素材,因此,在他笔下,自然会有百花烂漫,万象丛生。
秦人孙枝蔚、吴门刘沅水等同时代诗人曾多次赞叹张诗“落想俱超”“出口皆仙”“思致绝巧”“妙绝古今”“风流不可当”,可谓字字金玉,深中肯綮。
且看他笔下的《辛夷》:
一丛新木笔,江上最先开。
搦管东风里,春愁写不来。
辛夷与玉兰是近亲,同科不同种,民间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玉兰花洁白如玉,又名白玉兰、玉堂春等,属高大乔木;辛夷别名紫玉兰、木兰、木笔等,多为紫色或白里透红,属小乔木或灌木。
这首诗一开言便直陈所见,首句“一丛新木笔”,即道出了歌咏的对象是紫色的辛夷,而非白玉兰,展开一幅江南春景。句中一个“新”字,既让读者感受到辛夷的娇嫩清新,明快亮丽,又令人仿佛嗅到春天无所不在的气息。
“江上最先开”紧承上句,看似平淡无奇,却在有意无意中点出了花开的地方,亦即作者游春作诗的所在。这里,读者只见花开,不见作者,可谓极尽含蓄之能事。“江上”一词,宜作“江东”“江左”“江南”解,作者选取一个“上”字而非“东”字,“南”字,或许只是为了遵从格律诗的技术规范;未用“左”字,大概是因为其拗口或曰不上口,有损诗意。
以我浅见,该诗的最后两句,如一鹤拍空,最为出彩,足见作者功力。
“搦管东风里”,既让人看到一个春风得意的文人形象,又使人感觉作诗为文的不易,这里有踌躇满志,亦有踯躅彷徨,令人联想到伫立在长江边昂首吟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仙李白。
“搦”字是个多义词,包括按抑、握持、挑逗等多种解释。此处是握持的意思。“搦管”,即手握笔管。
这里,作者用“东风”而非“春风”一词,一是彰明时序,一是为下句做避让与铺垫,防止诗中文字重复。
“春愁写不来”一句,是诗人的自谦之辞,它仿佛在说,我才疏学浅,笔力不济,面对无边的春色和无尽的春愁,怎么也写不尽,写不来。
这句无疑是该诗诗眼,又是全诗的灵魂,寥寥数字,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便宛然纸上。这里,作者不落窠臼,没有续写辛夷花和春天的如何美丽,而是笔锋一点,轻轻托出胸臆,看似轻描淡写,毫不在意,其实是匠心独运,不著痕迹,结得干净,结得出奇。
只这一句,便是横空出世,一骑绝尘,平淡中孕惊拔,不见古人,亦不见来者,脱口即成绝唱,足可流芳百世。
春愁或曰乡愁,作为一个概念或一种情绪、一种纯粹的精神体验,天然带有浓郁的个人色彩,千差万别,因人而异,任你才高八斗,有笔成塚墨作溪,只要时间不灭,无论如何也不能穷尽其词,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从这里,我们即可读出诗人遣词造句之灵之巧,亦可感受他的谦逊不自矜。
《辛夷》一诗,大概作于江南任所,那年春天,诗人约略二十八岁。
这首诗也许还是一个隐喻。乍看是写春色美景,仔细玩味,却寄托了游子的无边乡愁。
该诗还在有意无意中塑造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即文房四宝之一的笔。诸如“木笔”搦管”“写”这些词的运用,让人感觉“笔”的无处不在。这一意象,从头至尾,贯穿始终。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见诗人心中的那份文人情结。只可惜,天妒英才!若不是遭遇横祸,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张晋的志气才华,一定会为后世留下更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然而,历史无情,从来不相信假设。
2022年4月1日于古城临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