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量表咋编制?先设计题库 精选

已有 9807 次阅读 2022-2-25 23: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许多人对心理学的期望可能是,心理学中有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通过这样的工具进行测量,就可以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特点,甚至就可以把自己或他人归为特定的类型。从而,心理学中的测量工具,特别是量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同时,不少人更可能好奇:五花八门的心理测量工具是如何编制出来的呢?

显然,编制规范的心理测量工具需要一些具体的步骤。如果了解并按照这样的步骤去做,那么,人人都可以编制心理测量工具。在具体研究和应用中,往往把问卷、量表、测验当成可以替换使用的术语。不妨以量表为例,介绍编制心理测量工具的一般步骤。

编制一个原创性的心理量表,自然需要清楚这个量表是用来测量什么心理或行为特点的,也就是说,编制量表,首先得明确测量目的。以此为基础,编制量表包括设计题库、编写题项、量表组织、预试分析、质量检验等5个重要步骤。这里介绍编制蓝图的情况。

编制量表的第一步是设计题库。题库由题项组成。所谓题项(item),亦称为题目。创建的题项能使研究者解决自己的研究问题。出于研究目的,一个量表通常旨在测量一个特定的心理现象(比如,智力、人格、态度),研究者希望用之与其他测量指标(比如,年龄、性别、其他心理现象)进行比较。因此,研究者应当确保自己编制的题项是合适的。

编制量表时,开始应当拟定量表的测验说明,也就是量表的测量蓝图。可用一个矩阵表述这个蓝图,研究者据此把量表分成一些主题(亦称“内容领域”)以及这些主题可能被体验的方式(称为“表现”)。

有些主题可能比其他主题更重要,因此,研究者可能想多编制一些这样的题项。类似地,各种表现也可能有不同的权重。总的来说,研究者需要编制较多的题项,因为在预试之后,需要删除一些题项。

Rust & Golombok1989)建议,开始编制的题项要比最后量表中出现的题项多出50%。初始的题项合在一起,即为题库,研究者从这些题项中选择最后的题项。当然,究竟编写多少题目为宜,其实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刻意过多编写题项,反而说明原来的不少题目都是没用的或不良的。

例如,许多学校都会有一些明星级的教师,可以编制一个用以考查明星教师的量表。这个量表就好包括明星教师的多种属性,例如,他们作为权威人物和角色模范的属性,这些形成了测验说明的“内容领域”(见表1)。这个量表中的关键内容领域是“作为魅力人物的讲师”,因此,它的权重就比其它“内容领域”的权重稍大。

image.png

这个量表的“表现”是学生与其明星教师的互动,包括认同性、亲密性等,它们的权重是一样的(见表2)。

image.png

原初题库中的题项数目取决于矩阵里每个单元的权重。Rust & Golombok1989)认为,研究者所需的总的题项至少得有12个,但是不要多于被试能够回答的题项数目。例如,假设研究者在购物中心或大街上给购物者分发问卷,请示回答,那么,如果题项多于15个,未完成率就会很高。如果是通过邮件进行的调查,被试可以在空闲时间完成,那么,就可以包括5050多个题项。

计算出每个“内容领域”的题项数目,然后乘以表现的权重就可以得到每个单元的题项数目。假设计划为明星教师量表的题库编制40道初始题项。使用百分比的权重,确定为“魅力人物”内容领域分配10个题项,其他各个内容领域均分配6个题项。各种“表现”的权重都是一样的,因此,每种“表现”的题项均为10个(见表3)。显然,单元格里的数字计算出来可能不是整数,那么,每个单元格里的数字是所需题项数目的最小值。额外的题项可以自由分派到任何单元格里,只要行与列的总和是相同的即可。

image.png

总之,编制心理量表,开始需要拟定量表的测验说明,从“内容领域”“表现”两个方面,确定编写题库的题目数量。有了这样的蓝图,后面一步就是编写题项。具体情况,后文介绍。

参考文献

Rust, J., & Golombok, S. (1989). Modern Psychometrics: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nd ed.). Florence, KY: Taylor & Frances.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27051.html

上一篇:心理测量法,术语各不同
下一篇:量表的关键,在于编题项
收藏 IP: 116.1.48.*| 热度|

20 王平平 侯丹 李世斌 杨韩 宁利中 范振英 黄永义 张晓良 王安良 曹俊兴 孙颉 李东风 钟定胜 杨正瓴 张俊鹏 何应林 张鹰 李毅伟 马鸣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