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ji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ojiang

博文

线上学术会议能否取代线下学术会议? 精选

已有 8459 次阅读 2022-2-24 08:3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自从2020年疫情开始,学术会议的举办形式逐渐的转到线上,仅去年1年,我们公司举办了上百场线上学术会议、论坛等。我简单谈谈各参与方对于线上会议的支持程度。

首先学术会议服务的对象是学者群体,按照参会目的分,参会学者分为组委会主席团,报告嘉宾和参会人员。我想多数学术会议的组委会应该是更倾向于举办线下会议,虽然线上会议成本会低一些,但是对于学术交流效果来说,是要大打折扣的,因为线上会议更多的时候都是报告嘉宾单方面的输出,即使有些互动答疑环节,可是因为报告超时,网络问题,报告的安排密集程度等,导致报告嘉宾和参会者的互动,或者说与参会人员之间的互动会变得很少。此外,对于线上学术会议来说,赞助商提供的赞助费用将会变少,因为赞助形式会收到比较大的限制。对比于线下会议,举办线线上会议对于组委会的好处最主要是降低了组织难度,避免出现特殊状况的风险,尤其在疫情期间,毕竟疫情还在零星出现,各地区很可能出现政策变化,打乱组织者原来的计划,而且人员聚集的学术会议在审批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现在线上的一些会议平台在功能上非常强大,使用流程也设计的非常贴心,组织者可以用更少的人力物力就可以支持一场大型的学术会议。关于报告嘉宾的体验,我认为大多数报告嘉宾是喜欢线上会议这种形式的,毕竟不用旅途劳顿,不耽误其他工作,得到的听众人数也比线下会议要多要广,这是降低了报告嘉宾难度,并增加了收益。最后对于参会者,多数年轻学者应该也是喜欢这种线上的学术会议形式的,毕竟疫情期间,不用承担疫情风险,包括开具各种证明,在学校或家里就能舒舒服服的听到精彩的报告,而且可以轻松在各个分会场进行随时切换,省时省力;但是对于参会者来说,交流效果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了,因为在家或在学校,缺乏场景和环境的约束,参会随时可能会被打断,另外与报告嘉宾的交流机会也变少,并缺乏和其他参会人员之间的交流,本来的学术交流目的会变成单方面报告输入,降低了参加学术会议的意义。

其次是对赞助商的影响,因为线上会议的赞助形式不如下线多,例如线上赞助可能包括logo展示,背景板,报告致谢,会场切换展示,会议网站宣传,电子邮件宣传等,这些形式对于现在几乎天天被各种在线广告轰炸的我们来说,效果非常有限。反观线下会议,可以有种类丰富,非常新颖具体的赞助形式,各种不同的实物礼品,茶歇,酒会,漂亮的展台,嘉宾名牌,精心策划的推广活动等。还可以展示真实的商品,让参会学者真的在商品前面进行实物体验,展商还可以实时的收集参会学者的信息和购买意向,这样的宣传效果是线上会议难以达到的。所以,我认为大多数赞助商是更加喜欢线下会议的。

最后对于学术出版社,尤其是我们出版电子刊的出版社,线上学术会议更加符合我们的习惯。我们通过自己的线上会议平台,在疫情出现之前就已经成功举办过几百场电子会议,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经验。得益于疫情期间的各大在线会议软件的不断升级,一些直播平台的进化迭代,现在举办小型和中型会议非常容易,学术期刊出版社可以对学者资源进行收集,利用编辑和期刊学术编辑之间的关系和日常交流,快速组建会议主席团和报告嘉宾团,还可以利用本来就非常擅长的会议论文集的出版服务,使每次举办线上学术会议都能收获非常大的关注度和观看量。这些线上会议带来的品牌推广机会,对于出版社和期刊都是非常有益的。但事情总有两面,学术编辑的工作还是要经常和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学者对于学术研究方向的指导,热点追踪,学者的发表文章习惯和诉求,以及一些科研基金所引领的研究方向等,只有面对面拿到这些第一手的信息,才能对于期刊出版的策略进行筹划,把期刊和出版社发展的更好,所以未来出版社和期刊编辑还是更倾向于参加线下学术会议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未来学术会议还是应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不同需求的学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希望疫情早点过去,让全球的学术交流回归正常。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8824-1326766.html

上一篇:学术期刊中的“特刊”
下一篇:[转载]ChatGPT在医学科研和期刊出版中的应用-视频报告
收藏 IP: 106.38.26.*| 热度|

7 彭真明 陈南晖 史晓雷 姚伟 黄永义 王崇臣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