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引入微观分析方法发展中医学

已有 1864 次阅读 2022-1-11 08:3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蔡辉. 引入微观分析方法发展中医学.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1):59-6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的冲击,中医学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的科技浪潮中继续而健康地快速成长,这是近年来中医界乃至整个社会广泛关注与谈论的话题。

1996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支持在北京召开了香山科学会议第63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传统医学。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战略会上主要提出了4种见解:(1)中西医结合学派;(2)中医自身发展学派;(3)中医只与现代科学而不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学派;(4)补充学派〔1〕。

本文作者试图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分析探讨中医学的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它的内在规律即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由一个层次进入到另一个层次。它由宏观观控进入微观显微之后必然要回到宏观观控上来;或者由微观显微进入宏观观控之后必然要再回到微观显微上去形成否定之否定的曲线发展轨迹〔2〕。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先进与落后的对比关系而是复杂的承先启后的关系。或者说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继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因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于想象的事”〔3〕。

由于东方(中国)的宏观实用型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为西方科学技术的显微分析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础才导致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等显微工具的诞生从而使西方的显微分析型科学技术得到飞跃的发展。西方近代科学取得辉煌的成就使人类有史以来懂得了在我们的生理五官感受的直观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微观世界。

不仅如此由于西方的机械分解观思维方式的机械定量特性使人类在把握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走向了数学化和定量化并且牢牢地把握住各个能把握的领域。数学化即定量化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高血压研究100年的成就正是客观定量工具诞生后科技得到飞速发展的一个较典型的例子。1827年Bright 观察到肾病患者有心脏肥大但因无测量血压的方法认识无从深入尚处于宏观层次。1896年首次将袖带式血压计应用于临床。1905年血压听诊的4个音被命名以表达收缩压与舒张压形成能够推广应用的听诊测压法从此才使高血压的研究成为可能。所以国际高血压学会将1996年定为高血压研究的百年华诞。血压测量手段的发明使高血压研究硕果累累。1934年制成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动物模型证明肾素系统是肾性高血压的病因。1939年发现血管紧张素。40年代Page 提出的镶嵌学说则认为高血压是遗传、环境、神经、内分泌、血液动力学多方面作用的结果〔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5〕。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问世及其在高血压、心力衰竭及心肌梗塞治疗中的独特价值;组织 RAS 的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发现及其拮抗剂的问世。高血压这个领域的成就对于社会、经济和保健结构也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虽说这种微观分析方法把机体分解为物理、化学和机械过程强调从微观层次对疾病本质作出解释带有一定的机械性不过随着40年代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确立西医学认识到自身不足开始从分析走上综合的道路关于高血压发病的 Page镶嵌学说就是一个例子。

而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基础之上的。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临床实践获得经验并对这些经验归纳、综合结合当时的哲学知识而确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运用综合方法。对疾病的诊断主要凭宏观观察作出粗略的估计导致中医诊断带有明显的意向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产生对正确性的偏移。中医缺乏微观分析的方法而偏重从整体、宏观来认识健康与疾病使之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缺乏客观性成为中医发展缓慢的根源。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从宏观上看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中心由西方移到东方;西方的机械分解观让位给东方的有机统一观;物理工程让位于生物工程。东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新开发和生命科学的崛起中国人将重新发挥有机统一观思维方式的优势在显微分解手段更先进的条件下科技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微观上看许多古老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操作将让位给比目前更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操作〔6〕。面对科技发展规律和世界科技发展的总趋势中国规律将它数学化、定量化牢牢地把握住各个能把握的具体领域。

在引入微观分析方法时应该注意:(1)不能完全脱离中医理论。引入微观分析方法的目的是要证实中医理论这种内在联系的正确性并进一步发展完善它。如“肾开窍于耳”这一论断可以使用神经、内分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从微观层次阐释“肾”与“耳”的内在联系。只有对中医理论逐一分析然后加以综合中医理论才有可能进入全新的阶段。

(2)提倡中西医结合。不能将现代医学与现代科学对立起来现代科技无不对西医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中医也应该运用现代科技包括现代医学的最新成就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阐释中医理论发展中医学术。如果有人把使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原理、技术手段或国外先进仪器设备等认为是背离中医传统、离经叛道的话那不用说是一种自我封闭其结果很可能导致学科衰退、凋亡。

(3)要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分析。要想用某一指标、某一学科来一一入座中医的某一概念显然是行不通的。

(4)继承和发展中医特色。中医特色是中医的优势和精华是宏观、整体、辩证的医学。我们既要提倡中西医结合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优势互补〔7〕又要强调发展中医优势和特色。比如对于确有疗效的经方验方、方法技术、加工工艺等应加大投资力度尽快阐明其机理对于其中一时尚不能完全解释者也不能等闲视之或轻易否定。“砒霜”治疗白血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8〕。

展望21世纪中医药的发展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医学将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面临社会医疗制度改革的考验面对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挑战。我们应当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再铸中医学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雷燕,于蓓,马晓昌.香山科学会议第63次学术讨论会——面向21世纪的中国传统医学纪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2):757

〔2〕刘志一.科学技术史新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206.

〔3〕刘志一.科学技术史新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71.

〔4〕刘力生.高血压研究100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4):243.

〔5〕钱方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高血压回顾与展望.中国循环杂志,1997,12(4):261.

〔6〕刘志一.科学技术史新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416.

〔7〕季钟朴.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2):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0461.html

上一篇:[转载]怎样看待美国的基础研究?
下一篇:[转载]中医药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短暂的时尚还是长久的策略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