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北抗日根据地建设规律与启示-以泗五灵凤为例
皖北作为南北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元朝开国一统天下和宋金对峙,淮河流域都充满传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皖北作为革命老区再次凸显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价值。五河县界沟支部是县内最早成立支部的红色组织,界沟被称为小延安,可见其精神价值和思想信仰的时代影响。
一批革命家以教员身份进入五河县弥陀寺中学,培养一批高级干部,类似地方抗大的功能,皖北成为革命思想摇篮。民众自觉开展了党组织建设、石梁河农民武装暴动、组织新四军四师和新四军淮上办事处办领导革命斗争和为延安筹集钱款支援前线抗战。
新四军开辟革命沱西、浍南革命根据地,农民暴动抗捐、打土豪、分天地,主力部队歼灭改造地方恶势力、敌对势力,清剿日伪,守护皖北根据地西大门。为淮海战役胜利奠定良好群众基础,进而为新中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小延安精神是民心所向的凝聚力,信仰历练的革命乐观主义。小延安精神形成需要有价值引领,需要结合革命实践推动发展。地处行政管理交界,国民党管理体系薄弱占据地利优势;辖区地形多水进退有据是利用地利转化隐蔽优势。
商贾云集的码头文化是陌生人汇聚之所,便于筹集钱款抗战,这是天时优势,淳朴的民风和股字眼里的仗义疏财是人和优势,在统一的领导下,对割据势力采取不同策略,统一战线法宝得到充分发挥,教育启蒙带来思想行为信仰同步变化,皖北成为革命热土,有文化基因,有善上如水的民风,有尚武重义的民风都分不开的。
关键词:根据地;革命精神;抗日精神
一、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时期的泗五灵风地区,是由安徽省东北部的泗县、五河、灵璧、风阳四个县的边沿地区组成的。它方圆上百里,境内有绵亘起伏的山峦,也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淮、浍、崇、潼、沱五条河流纵横其间,船只南来北往,水上交通发达。它北靠日伪军占领的重镇灵璧县城,西接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津浦铁路,南傍水上要道淮河,东通连接苏皖两省的洪泽湖,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古战场、古驿道、古盐路旧迹犹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中,它是我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是联结我津浦路东、路西抗日根据地的枢纽地带。它曾一度沦陷日、伪之手,成为日、伪军和津浦路西顽军向我淮北抗日根据地进攻的通道之一。
二、战略部署,运筹帷幄之中
当时担任中原局(后为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同志来皖东北视察时,为了坚持抗日,曾指示一定要开辟出这一地区。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我新四军部队曾几次到这里活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宣传群众,打击敌人,为开辟该地区打下了基础。1941年5、6月间,我新四军二师五旅奉军部命令,由江苏淮宝地区西进,接替新四军四师十一旅担任防御津浦路西顽军东犯、巩固和发展皖东北地区的任务。
皖北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体现的规律,一是民本意识,二是策略意识,三是思想启蒙意识,五是军事创新意识,理论创新意识。民本意识,是发动群众参与,才能获得持续力量。从建设组织到战略转移组织和壮大组织,群众都是主力军。群众的智慧和参与使得革命没有中断。策略意识,体现在在战术选择上,敌强我弱如何抓住牛鼻子和软肋突出转化灵动的智慧。思想启蒙是民心是关键,教育是最佳手段,抗战学校教育成了最有利抓手,弥陀寺中学和界沟支部都是最好诠释。利用河湖交通特点开展做交通大文章,蚌埠胜利成也交通,败也交通。皖北抗战是统一战线与地方文化有机融合过程也是地方文化塑型的结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