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的困惑与NP理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2205 平常心是道

博文

[转载]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第一章 对于若干基本问题的考察:6,作为划界标准的可证伪性

已有 2524 次阅读 2021-11-22 23:16 |个人分类: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归纳逻辑固有的划界标准 - - 就是实证主义关于意义的教条 - - 和下列要求是等价的:所有经验科学的陈述 ( 或所有有意义的陈述 ) , 必须是能最后判定其真和伪的;我们说:它们必须是可最后判定的。这意味着,它们的形式必须是这样:证实它们和证伪它们,二者在逻辑上都是可能的。因 此,Schlick 说:……真实的陈述必须能得到最后的证实Waismann说得更清楚: “假如不可能确定一个陈述是否真的,那么这个陈述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个陈述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的方法。 ”


我的观点是,不存在什么归纳。因此,从为经验所证实的(不管是什么意思)单称陈述推论出理论,这在逻辑上是不允许的。所以,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假如我们想避免实证主义者所犯过的错误,按我们的划界标准,实证主义者排除了自然科学的理论系统,那么我们就必须选择一个标准,它允许我们把即使不能证实的陈述也纳入经验科学的范围。


但是,我当然只在一个系统能为经验所检验的条件下,才承认它是经验的或科学的。这些考虑提示:可以作为划界标准 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换句话说,我并不要求科学系统能在肯定的意义上被一劳永逸地挑选出来;我要求它具有这样的逻辑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

(因此, 这样的陈述: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 不能被看作经验的,就只因为它不可能被反驳;而这样的陈述 : “明天这里将下雨就被看作经验的 )


对于这里提出的划界标准可以提出各种反对意见。 首先,科学应该给我们肯定性信息,而我的建议却认为,它的特征是能满足例如可反驳性这样的否定性要求,因此这种建议似乎是有些刚愎自用。但是,我将在第 31 - 46 节说明,这个反对意见无足轻重,因为一个科学陈述由于它的逻辑特性与可能的单称陈述冲突的可能越大,它所传达的关于世界的肯定性 信息量就越大(我们称自然定律为,不是没有道理的。所禁越多,所述越多)。


其次,可以试图把我对归纳主义划界标难的批判转过来反对我自己;因为,对作为划界标准的可证伪性的反对意见,似乎和我自己反对可证实性的意见相类似。


这个攻击并不能烦扰我。我的建议是以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的不对称为根据的。这个不对称来自全称陈述的逻辑形式。因为,这些全称陈述不能从单称陈述中推导出来,但是能够和单称陈述相矛盾。因此,通过纯粹的演绎推理(借助古典逻辑的否定后件的假言推理),从单称陈述之真论证全称陈述之伪是可能的。这样一种对全称陈述之伪的论证可以说是 归纳方向(就是从单称陈述到全称陈述)进行的惟一严格的演绎推理。


第三种反对意见似乎更为严重。人们可能这样说:即使承认不对称性,由于各种理由,任何理论系统最终地被证伪,仍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找到某种逃避证伪的方法总是可能的,例如,特设性地引入辅助假说,对一个定义特设性地加以修改。甚至有可能采取简单地拒绝承认任何起征伪作用的经验的态度,而并不产生任何逻辑矛盾。无可否认,科学家通常并不这样做,但是,从逻辑上说这样做是可能的。人们会说,这个事实就使得我提出的划界标准的逻辑价值,变得至少是可疑的。


我必须承认,提出这个批评是正当的。但是我不需要因此就撤回我那采取可证伪性作为划界标准的建议。因为,我正要提出(在第 20 节以后),经验方法应被表征为明确地排除那 些逃避证伪的方法,这些方法正如我想象中的批评者所正确坚持的,是逻辑上可能的。按照我的建议,经验方法的特征是,它使待检验的系统以一切可设想的方式面临证伪的态度,它的目的不是去拯救那些站不住脚的系统的生命,而是相反,使这些系统面临最剧烈的生存竞争,通过比较来选择其中最适应者。


我建议的划界标准也引导我们到Hume 的归纳问题 - - 自然定律正确性问题 - - 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下述二者之间明显的矛盾:可以称作经验主义的基本命题的那个命题 - - 只有经验才能判定科学陈述的真伪 - - Hume 认识到归纳论证不可接受二者之间的矛盾。只有假定所有经验的科学陈述必须是可最后判定的,就是说,假定它们的证实和证伪二者在原则上都是可能的 - -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上述矛盾才会产生。假如我们放弃这个要求,并把那仅在一种意义上可判定的 - - 单方面可判定的,更具体地说,可证伪的 - - 并且可以为证伪它们的系统尝试所检验的那些陈述 ,也承认是经验的陈述,那么,述矛盾就消失;证伪法不以任何归纳推理为其前提,而只是以正确性没有争议的演绎逻辑的重言式变形为其前提。


参考文献:

科学发现的逻辑,https://book.sciencereading.cn/shop/book/Booksimple/show.do?id=B5B1FC0C78745417189A9BB5CA778042900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22490-1313537.html

上一篇:[转载]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第一章 对于若干基本问题的考察:5,作为方法的经验
下一篇:[转载]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第一章 对于若干基本问题的考察:7,“经验基础”问题
收藏 IP: 172.18.0.*|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