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eam07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eam0711

博文

能流进化论——自然选择下的红旗渠精神

已有 1802 次阅读 2021-11-4 11:14 |个人分类:能流进化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那么,林县人民为什么要在艰苦岁月里苦战10年,用苦和累、智与慧、血和汗,在悬崖绝壁上凿出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呢?

历史上,河南安阳林州市就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林县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严重到“人相食”。

能流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一种能量传递介体,其在自然界中的价值是介导能量相对较高的食物(能量供体)中的能量流向能量相对较低的能量受体(环境中用以接收流经电子传递链的细胞代谢所产生的电子的氧化性物质,如氧气),以驱动自然界中的能量分布相对更加的均衡,因而自然选择的依据就是物种的能量传递能力。对于由特定的能量供体、生物体和能量受体组成的能量传递单元“能量供体→生物体→能量受体”而言,环境中的能量供体和能量受体决定了环境所需要的能量传递能力,而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制约着生物体的能量传递能力。

庄稼和人都是生物体,也都是能量传递介体,由其介导的能流可分别记作“太阳光→庄稼→氧气”和“庄稼→人→氧气”。在干旱条件下,太阳光和氧气的量不变,因而对能量传递能力的需求不变。然而,庄稼在干旱条件下的能量传递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满足自然界对能量传递能力的需求,因而被自然界所淘汰,表现为庄稼减产,甚至颗粒不收。对于“庄稼→人→氧气”这条能流,在干旱条件下,尽管氧气的含量不变,但庄稼减产意味着能量供体量减少,进而对能量传递能力的需求降低。对于人而言,能量传递能力的降低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个体变得瘦弱;二是人口数量减少。

能流进化论还阐明,生物体在介导能流时,还需要从中获取维持自身能量传递能力所需要的能量。在严重干旱的条件下,庄稼这一能量供体的突然减少,使得当前环境中的人难以从中获取充足的能量。在这种情况下,人要想维持当前的能量传递能力,即保持健康和稳定人口数量,那么,人只能去寻找新的能量供体,这也是为什么在严重干旱时,会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制约林县人民能量传递能力的关键因素就是“水”。如果不解决水的问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林县人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红旗渠的建设势在必行。

能流进化论也认为,自然界对能量传递能力进行选择的依据是物种群体的能量传递能力,而不是个体的能量传递能力。同时,物种需要维持的不仅是当前的能量传递能力,还需要保障未来的能量传递能力。在修渠过程中,林县人民面临着资金、粮食、工具(如铁锤、钢钎)、原料(如水泥)等各方面的匮乏,这些因素也削弱了林县人民的能量传递能力,然而,林县人民凭借着勤劳、勇敢、智慧和大无畏的精神克服了修渠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在修渠过程中,没有直接参与修渠的老弱病残人主动节省粮食以供应给修渠的工人,貌似不公平的能量分配却提高了整个林县人的能量传递能力。十年修渠,很多人的健康受到了影响,有些人甚至牺牲在了工地上,但他们的付出保障了子孙后代的健康,使林县人民有了光明的未来。

综上所述,红旗渠的建设是林县人民应对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林县人民提升自身能量传递能力的结果,是林县人民保障子孙后代能量传递能力的结果。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以造福后世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9210-1310869.html

上一篇:能流进化论——腊梅
下一篇:能流进化论——揭示生物进化的三维坐标系
收藏 IP: 112.54.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