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jund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jundr

博文

另类的“逆向科研成果转化”正在毁掉科研创新之根基

已有 3557 次阅读 2021-9-13 22:02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另类的“逆向科研成果转化”正在毁掉科研创新之根基

巴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科研院所内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将所产生的科技论文、专著、软件及专利技术等科研成果向应用领域的各种公司的市场转化是实现科技的第一生产力属性的必然途径。

但是,近二十余年来,出现了一种诡异的、另类的“逆向科研成果转化”。即大量的科技论文、专著、软件及专利技术从各类“论文工厂类”公司逆向转化到了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手中。而且,这种逆向转化愈演愈烈、日益泛滥,并早已形成了成熟、稳定的产业链条,其市场规模之巨大,已让人瞠目解释,有人预测其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十亿元之多。

这其中不仅涉及到科研项目申请书撰写、项目立项、实验实施、论文和专著书写发表、专利申请授权等等环节和相关领域。这一产业链条中的很多公司长期活跃于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出没于科研人员较为集中的微信群、朋友圈QQ等场合。并以“诚实办假证”的敬业精神,通过手机、短信、微信、QQ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实现精准的科研成果信息推送。毫不夸张,差不多每位科研工作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此类售卖基金标书、论文、专利等的骚扰电话和信息。

目前,另类的“逆向科研成果转化”已经涵盖科研和企业创新的各个方面,尤其以生物医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领域是期重灾区。这一点从不时爆出的一些被撤回的SCI论文清单的数量和规模就可见一斑。

从表面看,另类的“逆向科研成果转化”的一派繁荣,貌似也遵循了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和公平交易的原则。解决了很多人的职称晋升、中标基金、年终评优、成果申报,也提高了很多高校的排名。

但是,实质上,另类的“逆向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危害已经或正在动摇,甚至颠覆科研的本质和根基,而且,正在断绝企业创新的原始动力和持续发展的唯一生路。

具体来说,另类的“逆向科研成果转化”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逆向科研成果转化”不会产生价值,不会推进社会进步,只能助推全社会的造假和欺诈。

2. “逆向科研成果转化”会生产大量虚假论文和虚假知识,当这些虚假知识以虚假科技论文的形式进入人类知识库之后,将会不可避免地让后浪们的很多的知识和科研选题、项目立题建立在了虚假、错误的知识体系的沙滩之上,除了浪费大量的资金、资源、时间和智力成本之外,还不可避免地将很多年轻的生命浪费在虚假和错误的所谓的科学研究之中,更将扭曲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认知。

3. “逆向科研成果转化”催生了大批量的假成果、假奖项、假院士、假教授、假老师、假专家.........

4. “逆向科研成果转化”加速了社会的极度内卷,让真正的科学研究难以为继,让真正的科研工作者除了躺平之外,可供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

5. “逆向科研成果转化”,尤其是海量虚假及垃圾专利的申请、授权和逆向转化,已经直接破坏了企业持续创新的原始动力。因为,所谓专利,说到底是一个社会经济领域的技术竞争行为,是一个企业维持其在行业领域技术领先优势和持续竞争力生命力的根本。但是,海量虚假专利和垃圾专利的申请、授权及逆向转让,直接在专利申请授权层面使得大量正常企业真正的科技创新性专利申请不能被及时授权、甚至被驳回,已经严重阻碍了正常企业通过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获得持续发展的正常途径,导致很多企业无法对其科研创新技术及时获得专利保护,严重阻碍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的步伐,断绝了企业持续发展的生路。

总而言之,“逆向科研成果转化”不仅仅只是生产海量的虚假知识,催生大批假成果、假奖项、假院士、假教授、假老师、假专家,提高了高校的虚假排名,而是海量虚假专利和垃圾专利的申请、授权及逆向转让已经蔓延并危及到了实体经济的层面,正在动摇国之根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8672-1304053.html

上一篇:科研的异化和异化的科研
下一篇:内卷的教育才是导致人口危机的根源
收藏 IP: 106.44.132.*| 热度|

6 杨正瓴 焦飞 冯兆东 郑永军 武夷山 吴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