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讨论] 牛顿: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是什么?

已有 9743 次阅读 2021-8-29 15:2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讨论] 牛顿: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是什么?

             
   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是什么?
   牛顿的故事:
       
(1)伯乐:艾萨克·巴罗,Isaac Barrow
   牛顿的大学老师巴罗(Isaac Barrow)最先发现了牛顿的天才,并于1669年自动辞去剑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岗位(Lucasian Chair, Lucasian Professor),之后推荐牛顿继任。因此,牛顿26岁就当上了教授。
   在 1673 年 2 月,英国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授予巴罗大师称号,宣布他是“英格兰最好的学者 the best scholar in England”。

Isaac Barrow, 1630-10 ~ 1677-05-04
https://mathshistory.st-andrews.ac.uk/Biographies/Barrow/

      

(2)胡克 Robert Hooke
   胡克命真好,他并没有明显地阻碍人类科学的进步!
   当时的发表制度比较好,牛顿的论文《光与色的理论》和著作《原理》都得到了及时出版,尽管胡克极力阻挠。
   Robert Hooke, 1635-07-18 ~ 1703-03-03. 目前没有确凿的画像留世。

         

(3)好人:哈雷 Edmond Halley

   牛顿的著作《原理》得以及时出版,是因为好人哈雷(Edmond Halley)。哈雷放弃出版牛顿《原理》应得功名,但成为“星男(The Comet Man)”、“潮汐王子Prince of Tides”、“地球物理学之父Father of Geophysics”,等等。
   今天的同行评议这么规范,估计牛顿八成要……

Edmond Halley, 1656-11-08 ~ 1742-01-14
https://mathshistory.st-andrews.ac.uk/Biographies/Halley/

          

(4)不知名的评审专家
   牛顿向《皇家学会哲学通报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的第一个投稿为 1670年的“光和色 new theory about light and colors”,除了胡克的不良评审外,另外两位审稿人没有发表意见。
   “由于找不到审稿人,请作者自行撤稿。”“由于找不到审稿人,为了维护本刊的质量,编辑部决定退稿。”

         

小结:
   刘益东老师说[1}
   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不言而喻。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指出的: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

          

感慨: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Tasuku Honjo)说[1}
   “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
   其实,1970年以后,“超一流的工作”往往
无法公开发表!!看看历史上的牛顿吧!

            

参考资料:
[1] 刘益东, 中国科学报, 2021-08-19 第4版 综合, 破“五唯”后,如何甄选学术带头人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8/364738.shtm
http://paper.sciencenet.cn/dz/dzzz_1.aspx?dzsbqkid=36527
http://paper.sciencenet.cn/dz/upload/2021/8/20218182396133.pdf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6531
[2] 周程. 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出现“井喷”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 (12): 128-133.
Zhou Cheng. Japanese Nobel Laureates in Natural Sciences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China. , 2016(12): 128-133.
   大科学时代的一大特征是参与科学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高质量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http://www.zgkjlt.org.cn/CN/abstract/abstract9611.shtml
[3] Isaac Barrow,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Scotland
https://mathshistory.st-andrews.ac.uk/Biographies/Barrow/
[4] Robert Hooke,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Scotland
https://mathshistory.st-andrews.ac.uk/Biographies/Hooke/

[5] A letter of Mr. Isaac Newton, Professor of the Mathematicks in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ontaining his new theory about light and colors: sent by the author to the publisher from Cambridge, Febr. 6. 1671/72; in order to be communicated to the R. Society[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 February 1672, Volume 6Issue 80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tl.1671.0072
https://doi.org/10.1098/rstl.1671.0072

[6] 江晓原,2018-11-26,至死方休:牛顿与胡克的战争
https://www.sohu.com/a/277793141_182423
   当时的皇家学会实验主任胡克,没把牛顿这个刚刚当选皇家学会会员的30岁年轻人太当回事,他在没有认真研读领会牛顿文章的情况下(据他自己说看了3小时),就对《光与色的理论》发表了草率的评论,他在提交的报告中说,牛顿所陈述的现象“已被测试过千百遍”,而牛顿用来解释光的颜色的假说则是不能成立的。牛顿相信光是粒子,但在这个稿件中,确有混淆“假说”与“得到实验确认的理论”之嫌,胡克抓住这点瑕疵,就对牛顿的工作大加贬抑。
[7] Edmond Halley,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Scotland
https://mathshistory.st-andrews.ac.uk/Biographies/Halley/

[8] 中外管理杂志,2017-11-13,哈雷拿什么同时成就了牛顿和自己?
https://cj.sina.com.cn/article/detail/1790671321/478389
   1687年7月5日,31岁的哈雷耗时28个月,支持帮助牛顿整理并资助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问世。这是哈雷与牛顿联手对人类超级卓越的贡献,从此人类的物理学科成年了。
   现在,人们(尤其在西方)谈到哈雷,习惯性地不直呼其名,而是叫他“彗星男(The Comet Man)”。当然,在其他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哈雷还是“潮汐王子(Prince of Tides)”,“地球物理学之父(Father of Geophysics)”等等。试问,哪个科学家能享有如此多带有温度的绰号呢?

[9] 刘益东,光明日报,2021-07-25 07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仍须爬坡过坎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7/25/nw.D110000gmrb_20210725_4-07.htm
http://www.cas.cn/zjs/202107/t20210726_4799869.shtml
https://i.ifeng.com/c/88ANEH5Fdw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8/462538.shtm
   实际上论文、专利数量能衡量和筛选的往往只是中等人才,真正的一流人才并不能仅依据这些标准来评判、培育。
   半成名和未成名的一流人才,往往是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却受到种种因素影响,难免在现实中发展受到制约。
   让没有做出过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可想而知。
   原始创新是突破性成果,难度极大,而且会挑战学术权威,甚至推翻已有的认识,不易得到同行承认。有时,利益既得者会利用同行评议的主观性和非共识,来排斥、压制原始创新。这在世界科技史上并不鲜见。
   目前,同行评议是科技界的主流评价方法,但其有效运行其实要有严格的前置条件。即使在发达国家,同行评议的公正性也饱受争议。有的国家还多次举办听证会,质疑同行评议,批评其容易形成“关系网”,压制新思想和新突破的出现。
   评价常规研究成果,同行评议尚可公正,但是评价原始创新往往做不到及时公正,正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所说,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已有的定论,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

[10] 科学出版社,2020-12-18,陈运泰院士:中国科学家要有“期刊因我而出名”的精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263082.html
   从科学发展历史看,优秀的成果发表在一般刊物上也很常见,例如有关“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在提出之初因为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思想,很难在大刊上获准发表,只能发表在一般刊物上,而如今与板块构造理论相悖的论文也不容易在大刊上发表了。此一时彼一时,这也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

相关链接:
[1] 2020-08-01,破除论文“SCI至上”:[历史] 艾萨克·牛顿斗不过“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556.html
[2] 2020-08-03,[讨论] 假如胡克先生长命百岁,牛顿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826.html
[3] 2019-12-02,[随笔]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4] 2020-06-10,“任鸿隽、吴树青、钱学森、徐匡迪”之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7264.html
[5] 2019-12-21,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没有“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941.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1927.html

上一篇:[数学与物理] 一元二次方程、圆锥曲线、正态分布
下一篇:[小感想] 线性模型的稳健性与全误差计算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35 尤明庆 檀成龙 武夷山 晏成和 李宏翰 张晓良 杨学祥 郑永军 王涛 谢力 刘良桂 李毅伟 周忠浩 曾杰 郭泽坤 刘庆彬 范振英 彭振华 李学宽 赵凤光 汪运山 姚远 闻宝联 崔树勋 冯兆东 宁利中 苏德辰 许培扬 秦四清 马鸣 简小庆 郑波尽 梅振华 刘跃 池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