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回到技术创新概念的源头 精选

已有 6017 次阅读 2021-7-22 08:43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回到技术创新概念的源头

■武夷山

(发表于2021年7月22日《中国科学报》)


2020年4月,美国Edward Elgar出版社出版了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国立科学研究院(INRS)的著名学者Benoît Godin(贝努阿·戈丹)教授的著作The Idea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 Brief Alternative History(本文作者译为“技术创新的概念:另类简史”)。戈丹教授特别擅长对科学技术元勘中的重要概念进行历史梳理,从而推动相关领域的学理探讨。比如,2015年他出版了Innovation Contested: The Idea of Innovation Over the Centuries(《纷争的创新:几百年来的创新概念》)。2017年他出版了Models of Innovation: The History of an Idea(《创新模型:一种观念之历史》)。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潘云涛研究员及其团队曾经翻译过戈丹的一本书《科学技术的测度与统计——1920年迄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本书讨论了技术创新的概念,剖析了这个概念的涌现、发展与使用。戈丹论证说,创新的研究并非始自学者,而是始自创新的实践者。

本书第一部分梳理了技术创新概念的历史,追溯和分析了围绕技术创新的不断变化的话语。人们经常将科学与技术视为密不可分,而戈丹对这一“联系观”提出挑战。他主要关注了二战以来英国和美国的相关发展,他用充分的证据表明,技术创新不仅仅是科学之应用。“从20世纪50年代起,创新实践者……一直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先行者。学者们只是后来阐明了实践者的看法并将其理论化了。”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戈丹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大量政策文件和咨询报告,梳理了这些文件采用的技术创新的定义,识别出了技术创新概念经历的几个阶段(阶段之间有所重叠)——作为科学应用的创新、作为产出的创新、作为过程的创新和作为体系的创新。

第二部分盘点了历史上的和当今的创新政策,以说明在制定创新政策并赋予其战略地位的过程中,不同的技术创新观产生了什么影响、创新实践者发挥了什么样的关键作用。

通过系统的研究,戈丹将技术创新描绘成一个由活动者、政策建议和政策趋势构成的实践领域。创新元勘学者们对此领域的贡献并非奠定其基础,而是阐明、论证已有的观点和发展。经过系统梳理,戈丹还发现了本书主题与超出本书范围的其他主题之间的关联。例如,由于20世纪20年代的迅速工业化,人们十分害怕失业,这一早期趋势对技术创新概念产生了影响。另外,早期的有关发展也为如今很热的其他各种创新(包容性创新、负责任的创新、可持续的创新,等等)概念铺了路。

创新元勘学者可以关注戈丹研究思路的几个特征:在研究技术创新概念时,他聚焦于组织层面而不是国家层面;他强调,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创新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竞争力;他认为,创新话语对科学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由于聚焦于组织层面,他得以识别出了一些活动者,他们对本国的政策制定产生了强烈影响,而且其影响力可能跨出国界。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中的商务部是十分重要的活动者,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其成员国的创新政策的影响甚深。

本书对科学和科学政策着墨不多,但他的分析显示,在创新实践者心目中,科学的重要性在逐渐下降。早期的线性模型认为,创新乃科学之应用,那么,科学就是技术创新的必要充分条件。后来的技术创新概念则更关注满足市场需求、技术采纳和商业化。本书明确指出,重要的创新活动者长期以来对科学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是持怀疑态度的。现在,OECD等机构大力呼吁将科学政策与创新政策整合起来。在此背景下,本书向科学界提出了警告:如果他们对这些新动向不给以充分注意,那么他们的社会合法性及获得的经费支持程度也许面临挑战。

本书对于创新元勘、科技社会学和科技史的学者都是不可错过的读物。学生们能学到戈丹处理这个主题的开创性路径,政策制定者也能从本书对创新的独特洞见中获益。

《中国科学报》 (2021-07-22 第7版 书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96473.html

上一篇:论文评审意见汇总(36)
下一篇:1996年访问美国马里兰大学留下的笔记
收藏 IP: 1.203.173.*| 热度|

19 张学文 刘立 史晓雷 王庆浩 郑永军 黄永义 姜春林 范振英 杨正瓴 彭振华 李宏翰 王大元 籍利平 许培扬 曾杰 陆仲绩 钟定胜 张国宏 聂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