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最后的农民工》引发的感想
几天了,从收到姬小桃送给我的这本书之后,我就埋在了这本书中。读着,就好像我自己经历了那些人物走过的岁月。
我完全不知道,这小说中的故事居然选择在青岛。青岛,这是我永远不会忘怀的城市。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走入一个城市,独立读书的地方,一个始终留在我心中,一座我认为是最美丽的城市。1952年,我高中毕业,上海第一次组织高考,那时,我18岁,解放了,就想北上,可是又被告知,不能离开华东区,于是我选择了华东区最靠北的城市,青岛。我又被老师规劝,学理工,新中国开始准备大规模的建设了,准备参加第一个五年计划,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是理工,怎么参加建设,我选择了土木。我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被分排在了青岛工学院,解放以后正在扩建改造的一座原来的日本小学校的校舍,土木系,水下基础建筑物专业。我背着行李,受着上海市教育局的委托,携带者99个被录取考生的档案资料,坐火车,换乘渡轮,再坐火车,到了青岛。整整的一年里我在读书之余,享尽了这个海边城市的美丽,第一次接触到大海,海边无尽开阔的沙滩,第一次穿过安静清洁的中心街道,旁边是德国人建的别墅,一座接一座,梅花的枝头从围栏上边伸张出来,配着周围的绿叶,这是我在上海的弄堂里从来也看不到的。老师带着我们在海边的空地上学习大地测量,学习辨识各种岩石的品种。1953年期末考试刚结束,我却被通知,作为政治任务,去上海参加留苏考试,我是十个人中的一名,考试结束,我被录取了,两名的一名,我一个人返回学校,取了行李,离开了这座美丽安静的城市,北上进了北京市,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一个在当时让我感觉土到了家的城市。我从此离开了青岛,但是我永远忘不了它,没有想到,《最后的农民工》让我又回到了青岛,但是,这已经不是原来的青岛了。一座不断地在拆,又建,热闹非凡的城市,涌进了大量农民工,在那里寻求他们期待的生活。但是大海还是他们寻找宁静和叙述内心的最好的场所。
这本小说是那样的写实,就像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联想到改革开放后我接触到的各种农民工。
小说中的罩子和他带的队伍让我想起了小邱,那应该是2000年之后了,各种的限制都没有了,经过别人介绍,小邱,一个搞装修的农民工,带着的自己的几个老乡组成的小装修队,给我所住的半地下室扩建、装修,我因为膝关节突然发病,在院子里寸步难行,小邱听到我的喊叫,到院子里把我抱起,进屋,把我放到床上,安抚我,我感受到一个农民工的善良。那年我75岁了,被邀请在给核工业的一批研究生培训专业英语口语,后老我是坐着轮椅完成了教学任务。
书中的帮人做家务的女工又让我想起了照顾我老妈的小梁,一位从河南来的40多岁的妇女,在那一年学校放暑假的期间,她的经过努力进入郑州大学学习的女儿来到北京,没有地方住,住在我的半地下室北面搭出的厨房的空间里,在中关村找到了当时刚兴起的做外卖生意的公司里,做下单的工作,她美丽,勤恳。每天很晚下班回来,帮我打扫厕所,早起,我给她做早饭,她去上班。当我得知小梁还有一个儿子在家,按照农村人的习惯,他的爷爷奶奶惯着这个孙子,他在上学,母亲和她打工挣钱,帮助弟弟在县里上学,可是弟弟不够努力,还对母亲十分生疏,接电话不说话,见面不理睬。母亲向我叙述,很伤心。我给他写了信,他第一次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北京城里的老太太给他寄去的挂号信,他读了之后,非常激动。那是一个周末,他父亲想着他没有零钱了,给他送钱去,他却去寻找寄信的地方了,父子见面已经是下午2点,他身上只有5元钱,还没有吃午饭,也没有找到寄信的地方。据说,做父亲的带着他去吃饭,而这一次他们就我的信谈了两个小时,有了谈话的主题,而不是父亲在追问他学习的情况。母亲和他通电话,他在那边也直回应,特别是,4月中,他奶奶病重,她母亲回家探望,他居然用双手搂住了她母亲的脖子。这些都让做父母的从内心里感到了变化,他们激动,高兴,有什么比亲情更重要呢?孩子上个职业高中有什么不可以?只要是个好孩子!他给我回信:“我虽然在学习上感到有一些困难,但是我不会灰心的,往后的路很长,我相信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
小说中的翠莲让我联想到我住院手术时照顾我的护工,2001年,医院里开始有了护工这个行业,那一年,我接手医院对我在1993年底安装的人工关节的除脓的处理,小刘,在我卧床不能移动的状况下,用手从我的肛门里帮我排泄,悉心地照顾我,后来还曾陪同我到家,照顾了我一段时间。
农民工的工作,随着这几年城市的发展,变得更有组织了。去年,我们大院的改造,电缆入地,操场地砖修整正,一队队有组织的拆装队,电工队,架子工在大院里随处可见,在寒冬,在烈夏,默默地干活,完成上面给定的工作。他们说,进城就为了挣钱,一个始终蹲在地上铺砖的工人,对我说,他五十了,工厂不要他们这个年龄的人了,他只能干这样的活,他蹲在地上,整整一个半天,站起来腰疼,他抱怨,住的条件特差,吃的不好,但是他不声不响地在干活。老家在河北,公司有事就把他们找来干活。
青岛可能不再是我见到的情况了,从《最后的农民工》里感受到,青岛原来的许多美丽的建筑被拆了,建立了和北京一样随处可见的高层住宅楼,就和北京城墙被拆了,现在又要恢复南北十字中心区一样。房地产业,旅游业就这样发展起来,带来的是高房价,我的孙辈的这一代人的买房难,因为,不再是单位分配住房了。到处出现了私人组建的各种公司和相应的办公大楼,年轻一代很多人就在那里找到工作,为生存奋斗。
现在的人都在为“钱”而拼搏,但是他们是从饥饿中走出来的人,两个馒头,一个烧饼,拼命想办法填饱肚子的人,拼命的就是想尽办法卖力气挣钱,在这个过程,居然有可以牺牲自己为朋友生活着想的常发财,马离农,罩子,包爷,翠莲,也有被他们的行为感动,和自己的坏习惯割断手指,真正做一个人的陶三,但是还有自己无能,却又自私、贪婪、充满嫉妒心里的齐乐年,老段……,有垃圾一样的人物刘惠民、李带来……,等等,各种人性,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人物都给与了展现。特别让我感到这本小说特别现实的还有,国家机关里有那么一些败类,那些身处处长的一些人,眼中就是靠“钱”在运作,给钱批条,贪赃枉法,还有成天在酒饭桌上谈事儿,勾心独角的官场人物。实在是太现实了。
一个大农业国家,在走向当年建党的理想的国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他们的气力,还需要他们整个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个过程。农民工,占着这个大国家的绝大部分人口,逐渐地城市化,国家的建设靠的是他们,现代化也是他们思想现代化的过程,艰难,但是,光还是在前面,书中给出了翠莲的儿子,万喜,成了一个大学的讲师,就和我熟悉的小梁的女儿,奋斗努力的结果,在北京扎下了根,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结了婚,生了孩子。
写这本书的作者不容易,要收集那么多的人物的材料,给出典型,把故事写得合情合理,特别地现实,同时,还配着一首首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诗,真是不简单,一位出色的当代小说家;同时我还想说,把这本书推出,做好编辑也很不容易。我给作者杨志军和编辑姬小桃都点赞。希望继续读到与当代社会如此密切相合又引人深思的好书。
我谢谢姬小桃送我这本书。我的感想非常啰嗦,请原谅。
李维音2021年6月16日星期三晚十点
(87岁,一个一直在核工业系统工作的退休老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