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文学与人脸诠释 精选

已有 9625 次阅读 2021-6-22 07:10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学与人脸诠释

武夷山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Pursuit(追求)网站2021年6月15日发表该校博士后Tyne Daile Sumner女士的文章,How literature helps us interpret the human face(文学如何帮助我们诠释人脸)。原文见https://pursuit.unimelb.edu.au/articles/how-literature-helps-us-interpret-the-human-face

    该文介绍了她作为申请人之一从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申请到的项目Literature and the Face: A Critical History(文学与面孔:批评史)的研究思路。项目负责人是该校杰出英语教授Stephanie Trigg女士。

    在视觉艺术、心理学、宗教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和其他学科中,面孔都是个历史悠久的复杂主题。

    面孔帮助我们表达各式各样的关系: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世俗与神圣的关系,我们与不同形态的文化、种族和民族之相似性及差异性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我们一直在观察面孔。

    我们对面孔的评价,依据的是关于美、正常或毁容的不断变化的文化标准,需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感知和技术过程——如绘画、电影、社交媒体以及日益广泛的人脸识别技术。

    脸的形象在很多文化及视觉传统中居于支配地位,而文学作品中人脸的描写一直是人类体验概念化的关键一环。

    作家、叙事者和作品中的角色在不断地“读”其他角色的脸——识别人脸,解释人脸,描述人脸,对人家的脸作出反应,审视人脸,误读人脸,等等。

    过去,人们对这些互作用只有零散的研究,而且只研究它们出现于具体文本的情形。

    本项目则要通过从中世纪到当代的文学来研究面孔的文化史。

    我们考察了面部表达的长程模式、脸色修辞作用之历史及广阔的文化背景,从而思考面孔之意义,理解面部表情。

    文学文本也有助于我们探索我们现在每天都在使用的涉及“脸”的众多短语的历史起源。

   比如奥斯丁的小说《爱玛》在描写一个婚礼时,说婚礼上的人几乎没有谁拉着长脸。“长脸”这个表达有着复杂的语义及哲学史,原初它只用于纯粹的描写,逐渐演化为一个复杂的象征性词语,指一个人的总体性格或情绪。

    根据一个人的外表——尤其是面孔——来评价推断人的性格的做法称为physiognomy(观相术)。这个词来自希腊语,physis意思是“本性”,gnomon意思是“判断”或“阐释”。

    这个概念是德国解剖学家 Franz Joseph Gall (1758 - 1828)提出的。

    观相术是与人脸的文学描写相交叉的众多学科中的一个,被古希腊人和中世纪的人广泛接受。

    另一个有影响的例子是达尔文的《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1872),书中阐述了围绕面部显示的几条原理,他认为这些原理可以解释人和低等动物不由自主地采用的多数表情和姿势,也说明这些表情是普遍性的。

    大约一个世纪后,心理学家Paul Ekman发表了一系列成果,他试图研制一个分析面孔的编码系统,他认为有七种主要的面部表情(愤怒、轻蔑、恐惧、幸福、感兴趣、悲哀、惊奇)对于所有文化都是相通的。

    这些文本背后的中心想法是:我们的内部状态能通过外部迹象准确推断出来。

    通过因历史而异、因文化而异的框架,小说、戏剧和诗歌等文学文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是如何感知面孔的。

    例如,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叙述了一个瞬间:扫烟囱的Mr Gamfield对着桌子周围的那一圈脸做了个鬼脸,看到他们每人都在笑,最后自己也绽放出笑脸。

    读者体验着这一场景,就不免幻想着能与作者、叙事者和书中其他角色分享对人脸——以及对人脸的集体响应——的理解。

    于是,毫不奇怪的是,对人脸的文化、历史和文学认识也许有助于我们思考关于人脸之数字俘获和监控的当代议题。

    总之,通过梳理文学文本中人脸之语义惯例和修辞惯例(它们又在变化之中),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何以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我们发展共情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阅读文学作品还有助于揭示,认知和社交性模式是如何发生历时变化的,是如何随文化环境而异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92150.html

上一篇:论文评审意见汇总(27)
下一篇:为同事的科研选题支招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28 赵凤光 籍利平 周忠浩 许培扬 郑永军 冯大诚 曾杰 晏成和 尤明庆 刘良桂 钟定胜 李东风 张林 谢力 史晓雷 杨金波 杨正瓴 刘炜 黄永义 汤茂林 姚伟 刘浔江 陈新平 闻宝联 陆仲绩 俞立平 曹俊兴 李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