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转载]保持大脑自噬的有效方法(4)

已有 2210 次阅读 2021-3-16 08:34 |个人分类:健康管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保持大脑自噬的有效方法(4)

23、维生素D和K2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当你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时,它会合成。不幸的是,研究人员估计有50%的人有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你身体的每一个组织都有维生素D受体,包括大脑,所以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昂贵的生理和心理后果。研究表明,维生素D和维生素D受体的激活可诱导自噬。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以通过恢复大脑中的自噬来减少创伤性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一些研究人员指出,维生素D缺乏与许多涉及缺陷自噬的疾病有关。

理想情况下,你应该通过外出晒太阳来获取维生素D。在冬季,当没有足够的阳光时,可以通过服用维生素D3补充剂。

维生素D对大脑健康至关重要,所以一定要定期检查你的水平。如果你决定服用维生素D3补充剂,最好与维生素K2一起服用。它们是协同作用的,混合得很好。还有一些证据表明维生素K2也能刺激自噬。

24、锂

锂主是一种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然而,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矿物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通常服用大剂量碳酸锂。低剂量的乳清酸锂可以安全地补充,以改善你的大脑健康和增加髓鞘的形成。研究表明,锂能诱导脑内自噬,并增强导致神经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蛋白质的分解和清除。因此,它可能有助于治疗亨廷顿氏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痴呆症。

25、大麻二酚(CBD)

大麻素(CBD)是大麻中发现的活性大麻素之一。与四氢大麻酚(THC)不同,大麻素不具有精神活性,也不会让你“兴奋”。但它可以帮助治疗一些疾病,因为它可以减少炎症。研究人员发现大麻素激活并增强了大脑中的自噬途径。

26、红景天

红景天(Rhodiola),也被称为黄金根(golden root)或北极根(arctic root),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和斯堪的纳维亚草药。它是最受欢迎的用来增加身体和精神耐力的调适剂之一。研究发现红景天可以通过诱导大脑自噬来减少神经退行性变。其他研究已经发现,草药显著上调自噬。不需要每天都服用红景天,只是在需要认知能力提升的时候服用。

27、小檗碱

小檗碱是从多种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它具有抗炎、神经保护和可能的抗抑郁作用。它还可以改善肠道健康和降低胆固醇。研究人员还发现,小檗碱通过促进大脑自噬来减轻炎症,保护大脑免受损伤。一项研究甚至发现它通过刺激自噬来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并促进神经发生。

28、烟酰胺

烟酰胺(Nicotinamide),又称烟酰胺或烟酸酰胺,是维生素B3的水溶性活性形式。研究表明,通过改善大脑的自噬功能,它可以减少认知能力的下降并阻止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它还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并保持线粒体的完整性。

29、五味子

五味子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浆果。浆果的种子含有木脂素,木脂素具有促进健康的特性。它被认为是一种适应原,传统上用于治疗抑郁症,压力和更年期。但大量研究表明,五味子也能使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人受益。这是因为它通过增强自噬来减少神经退行性变和认知障碍。除了促进自噬,它还对脑细胞具有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

五味子干整个浆果或果汁通常不被用作食物。它更常用作一种补充。它有多种形式,包括干粉和药丸。

30、亚精胺

亚精胺(Nicotinamide)是一种具有多种代谢功能的多胺化合物。它存在于活组织和各种食物中,包括陈年奶酪、发酵大豆、鸡肉、蘑菇、梨和土豆。研究人员发现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通过增强大脑自噬来减少突触老化(121-127)。

因此,它可以对抗神经退行性变,减少记忆损伤,保护神经元免受脱髓鞘的损伤。

31、白藜芦醇和紫檀烯

白藜芦醇是一种有益的抗氧化剂和抗炎化合物,存在于葡萄、红酒、覆盆子和黑巧克力中。

众所周知,它有助于防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一些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诱导大脑自噬。在其中两项研究中,它通过增强自噬保护脑细胞并帮助脑细胞在损伤后恢复。研究人员提出,由于其促进自噬的作用,它甚至可以用来帮助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

在蓝莓中发现的一种化合物紫檀烯,与白藜芦醇非常相似,而且它也被证明能诱导自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76981.html

上一篇:[转载]保持大脑自噬的有效方法(3)
下一篇:[转载]运动诱导外周组织和大脑自噬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