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s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shengming

博文

张弩/程世源合作发现抑癌基因E-cadherin环化编码翻译全新促癌蛋白

已有 2700 次阅读 2021-3-6 10:09 |个人分类:小柯生命|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北京时间2021年3月5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弩教授与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程世源教授共同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Circular RNA-encoded oncogenic E-cadherin variant promotes glioblastoma tumorigenicity through activation of EGFR–STAT3 signalling”的研究论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第一作者和最后通讯作者单位。博士后高辛亚、博士夏昕、博士后李凡滢、科研助理张茂雷为共同第一作者。



66.jpg


GBM作为颅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1],其治疗手段至今仍未有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GBM异常活跃的增殖侵袭能力,使得针对其治疗的各种方案都收效甚微。而作为致使GBM增值侵袭活跃的“元凶”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其在~50%的GBM中均有扩增/突变[2]。胶质瘤干细胞作为GBM增殖侵袭发生的又一“元凶”,已被广泛报道[3, 4]。因此,靶向EGFR以及胶质瘤干细胞一直是GBM精准治疗的研究重点[5]。


目前为止,尚无有效药物得以应用于临床[6]。现有的抗EGFR治疗均因药物抵抗,而未获得满意的疗效。当下,针对GBM的靶向治疗,一方面要不断探寻其发生药物抵抗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应继续寻找并确认针对EGFR的新疗法,为靶向治疗GBM开拓新思路。

 

该研究通过分析GBM和配对正常组织中CircRNA-Seq以及核糖体印记(Ribosome Profiling)测序,结果发现抑癌基因E-Cadherin能够形成在GBM中显著升高的环状RNA Circ-E-Cad。Circ-E-Cad由母基因E-Cadherin 第7-10号外显子环化形成,其可以编码翻译大小为254a.a.的全新蛋白质,命名为C-E-Cad,由于其特殊的滚环翻译特征,使得C-E-Cad具有完全特异的14a.a.尾。免疫荧光数据显示C-E-Cad和干性标记物SOX2有明显的共分布特征。这提示其可能与胶质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密切关联。在体外实验中发现,蛋白质C-E-Cad而非环状RNA Circ-E-Cad具有促进胶质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的能力。


进一步进行机制探索,首先构建E-Cadherin K.O.细胞并将E-Cadherin 和C-E-Cad分别回补表达,检测其对胶质瘤干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C-E-Cad的功能和其母基因E-Cadherin完全相反,C-E-Cad可以显著促进STAT3/AKT/ERK通路的激活。将C-E-Cad-mCherry转染至细胞内进行活细胞成像,结果显示C-E-Cad可以分泌至细胞外,从而推测C-E-Cad可能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而激活其下游通路。


Co-IP结合LC-MS质谱分析结果显示C-E-Cad可以和EGFR相互结合。截短突变Co-IP实验显示结合部位分别为C-E-Cad特异14a.a.尾以及EGFR CR2结构域。由于CR2结构域为EGFR和EGFRviii共有结构域,继续建立EGFR K.O.细胞系并分别回补EGFR/EGFRviii。结果显示C-E-Cad可以分别独立激活EGFR/EGFRviii。其激活强度相对EGF较低,但持续时间更长。


进一步行体内实验,建立裸鼠原位成瘤模型并对其应用抗EGFR治疗/抗C-E-Cad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结果显示,抗C-E-Cad治疗可以显著抑制肿瘤进程,延长裸鼠生存期。其治疗效果优于抗EGFR治疗且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效果。(图1)该研究表明C-E-Cad为胶质瘤干细胞TKI原发抵抗的原因之一。抗C-E-Cad治疗有望成为胶质母细胞瘤靶向精准治疗的全新方案。

67.png

图1. C-E-Cad促进胶质瘤干细胞自我更新模式图

 

该研究首次证明:1):抑癌基因E-Cadherin可以环化形成 Circ-E-Cad并翻译蛋白C-E-Cad。2):C-E-Cad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作用激活EGFR。3):靶向C-E-Cad治疗可以显著抑制GBM进程,延长裸鼠生存期。其治疗效果优于抗EGFR治疗且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效果。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环状RNA翻译蛋白质的调控过程与生物学功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以及面上项目、广东创新创业研究团队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6-021-00639-4

 

参考文献

[1].Reifenberger, G., et al., Advances in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gliomas - implication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therapy. Nat Rev Clin Oncol, 2017. 14(7): p. 434-452.

[2].Brennan, C.W., et al., The somatic genomic landscape of glioblastoma. Cell, 2013. 155(2): p. 462-77.

[3].Flavahan WA,  et al,, Brain tumor initiating cells adapt to restricted nutrition through preferential glucose uptake. Nat Neurosci 2013; 1610(10).

[4].  Xie Q., et al., Mitochondrial control by DRP1 in brain tumor initiating cells. Nat Neurosci 2015 ;184(4)  

[5].Westphal, M., C.L. Maire and K. Lamszus, EGFR as a Target for Glioblastoma Treatment: An Unfulfilled Promise. CNS Drugs, 2017. 31(9): p. 723-735.

[6].Thorne, A.H., C. Zanca and F. Furnari,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argeting and challenges in glioblastoma. Neuro Oncol, 2016. 18(7): p. 914-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3233-1275247.html

上一篇:肖意传/郑明月合作揭示T细胞中新的DNA感知通路及其介导衰老相关自身免疫病的调控机制
下一篇:东南大学韩俊海课题组揭示多聚谷氨酰胺结合蛋白1调控翻译延伸影响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收藏 IP: 183.19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