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然读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123259241

博文

领军人物有多重要?来看美国国会图书馆掌门人卡拉.海登的传奇经历

已有 7043 次阅读 2021-2-16 10:56 |个人分类:读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1

就像大学校长对一所大学的重要性一样,在任何领域,拥有一群专业过硬、品质超群、追求卓越的丰碑式领军人物都极其重要,他们以极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引领着、影响着一个行业、一方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应对变革:30年来美国图书馆楷模人物撷英》用30名年度图书馆员和19名年度辅助馆员的获奖经历,为我们讲述了图情领域领军人物的故事。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图书信息学院教授兼院长赫伯特.怀特在他的文章“尊重图书馆员与图书馆员的自我尊重”中指出:

“在图书馆专业会议上总是听到大家抱怨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究其原因发现,整个图书馆界总是致力于宣传推广图书馆这一机构,而不注重对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图书馆员的推广宣传。其结果是,许多图书馆用户仅将图书馆管理视为在图书上加盖还书章。因为,这一直是许多图书馆可见度最高的工作。此外,图书馆界不强调专业图书馆员和其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不同,公众也无法清楚地理解,甚至以为凡是在图书馆工作的人都是图书馆员,图书馆界对上述误解并未予以更正。”

在赫伯特.怀特这篇文章发表2年后,《图书馆杂志》发表声明,自1988年起设立年度图书馆员奖,目的就是为了表彰做出杰出成就的专业图书馆员。

图书馆未来很大程度上与包括领军人物在内的从业者群体的职业素养、核心价值追寻、个人品格、行为规范、领导力、执行力、沟通互动方式、服务实效和渗透力等相关。

树立职业标杆则是增加团队凝聚力、向社会公众展示图书馆人的风貌、增加图书馆行业的认知度和美誉度的重要举措。

2

1995年获得年度图书馆员奖的是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艾诺克普拉特免费图书馆馆长卡拉.海登。获奖时,她在该馆工作只有两年半的时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她带领图书馆的员工完成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比如她把经过调研制定的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精准阐述为建设现代化城市图书馆,将信息、教育和知识作为图书馆的业务;实施部门重组,提供信息存取与网络服务;引进技术,整合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采购流程,使馆藏图书从订购到上架所需时间缩短50%;发起了多个特色服务项目。

特别值得赞许的是,获奖以后,卡拉.海登更是以勇往直前的精神直面风险和挑战,取得了一系列傲人的成绩。在她获得年度图书馆员奖的21年后,成功就任美国第14任国会图书馆馆长一职,由此创造了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任职的多项记录。

卡拉.海登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国会图书馆馆长的女性。尽管美国图书馆员中女性占80%以上,但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国会图书馆馆长一职一直由男性白人担任,卡拉.海登也是首位非洲裔馆长。作为专业的图书馆员,她的就职续写了60多年之前由图书馆馆员担任国会图书馆馆长的历史,上一次还是1899-1939第八任图书馆馆长乔治.赫伯特。

在本书作者肖燕老师看来,优秀的图书馆员,尤其是那些担任馆长职务的图书馆员,都具有社会活动家的物质。卡拉.海登的敬业、胆识、理想和情怀,铸就了她的成功之路。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是当之无愧的图书馆员的标杆人物。

3

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如何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真正普惠公众?图书馆事业能否真正实现平衡健康发展?如何将服务文化嵌入管理服务流程和操作之中提高资源的利用和服务效率?上述一切都依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培养、选取不同层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建设具有使命感、奉献精神、服务意识、追求卓越和富有创新驱动力的工作人员队伍。

有什么样的图书馆员,就有什么样的图书馆。图书馆员的活动不仅局限在图书馆行业之内,而是涉及图书馆生存发展的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优秀图书馆员的所作所为对用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本书中的年度图书馆员和年度辅助图书馆员,每一位都有着令人鼓舞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洋溢着对专业的热爱,富有管理与服务创新的启发,有助于图书馆工作者理清思路、减少路径选择的茫然、困惑与盲动,值得每位图书馆员认真阅读、反复阅读。

【圕人速写】领军人物有多重要?来看美国国会图书馆掌门人卡拉.海登的传奇经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20440-1272399.html

上一篇:美国图书馆楷模人物:开创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南希.珀尔
下一篇:【圕人掠影】圣何塞公共图书馆和它的明星馆长吉尔.伯恩
收藏 IP: 112.236.103.*| 热度|

1 赫荣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