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刘玉仙的鼠年感悟:运动臂包里的流水年华(II)

已有 6156 次阅读 2021-1-28 17:5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那在困境可以坚持下来的最终支撑力……

我想用运动臂包来装我2020年的生命故事,是因为同事M送给我一个运动臂包作为圣诞礼物。这个运动臂包天蓝色面、桔色边、灰色底、两层结构、具有收纳功能,上面那层是一块天蓝色布折叠成的两个梯形,用灰色为底桔色拉链组成的边,拱起很周正也很流畅的立体形状,可以把钥匙、卡片都装进去。开阔、喜庆和包容被这个臂包的颜色、形状和功能完美地构造出来。M说她看到我在朋友圈里晒过一个运动臂包,她感觉她可以送我一个更好的,让我更加心无挂碍地享受跑步的过程,就给我挑了一个。

一个人坐在办公室,将这个小小的臂包贴在脸上,我和她过往中的种种此起彼伏地在脑海里涌现出来,“运动臂包里的流水年华”就这样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2020生命故事的主题。

M是我来同济后认识的第一个同事。我初到同济,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她便教给我许多在同济生活的窍门,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在八月正午秋老虎肆虐的骄阳下,她陪着我从学校东北部的办公室走到西南部的食堂,帮我在校园卡里存了钱,我于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济人,能够吃在同济了。新同事如此的天真烂漫,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曾经让我对即将开始的同济生活充满向往,如果不是后来我开始做学术,我在同济的生活,大概率会把这样快乐的开始延续下去。

我刚到同济的时候,馆长还是由一个院士兼任。据说这个院士对当时的一个副馆长说,你去读个博士吧,读完博士,我就把馆长的位置让给你。我就是通过当时博士在读的这个副馆长来同济的。我当时已经三十又六,刚刚读完硕士。我10岁少不更事时就扬言要去国外读博士,但三十三岁才考上硕士,如果不一鼓作气读完博士,这个梦就永远实现不了了,我于是就辞了职,但硕士毕业考完博士面试完,才发现导师两个方向的博士招生,却只有一个指标,而老大不小,找工作也实在艰难。当时报考的博士导师就给当时在他门下攻读博士学位的这个副馆长推荐了我,我因此来到同济。

刚到同济时,学校要求领导干部自查自省,要求领导干部找员工给自己提意见,这个馆长就找了我,我刚刚工作,什么也不知道,就说了一通同济给我那种欣欣然的感觉,其间馆长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好像要送馆长什么东西,馆长说送给全馆职工的话,她就要了,送给她自己的话,就不必了。这种一心为职工谋福利的领导作风,也让我对新单位产生无限的向往。在谈话的最后,这个馆长给我说了她对我的期许,说同济图书馆学术水平亟待提高,期望我能在这方面做些什么。

那时候,单位聘岗时,有一个类似于学术带头人的岗位;馆里也有一个领导负责学术活动,经常带我们去参加上海市图书情报学会举办的学术活动;图书馆成立了青年学术沙龙,定期举办活动,还邀请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同事做学术报告。科研活动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那时候对自己职业发展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划。相比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我更急切地想把儿子的户口落在上海,以不影响他的教育。所以,周末在校外兼了课,想方设法地赚钱。我后来还找了韩正市长,终于在儿子参加中考前,买了房子,把儿子的户口迁到上海。

科学研究就不是很投入,看到馆里科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的科研热情就被鼓动起来了。我当时想读博士,但其实并不知道科研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当时我的科研水平其实很低:我当时总共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评中级职称前发的,是由当时的馆长交给我们山西省图书馆学会刊物的主编才发表的,一篇是读硕士期间由我硕导交给他一个做刊物主编的同学发表的,也就是所谓的人情稿。所以,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一点信心都没有。但当时情况下,我很难辜负这样一个有恩于自己的领导的期许,觉得无论如何,都应该尝试一下,就试图用领导转发的征文主题,或者合作者的提议,开始做研究。

当时,我用同济图书馆的数据做研究,馆长特意给我配备了电脑,协调开通了额外的系统利用权限。但一个硕士生,起码的学术规范都不懂,当时写完一篇稿子,一下子投了很多刊,然后就接二连三地收到拒稿,或者石沉大海,很是沮丧。我记得有一个晚上收到《大学图书馆学报》的拒稿,然后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哭着给编辑回了一封信,没有想到竟然打动了编辑,把这篇稿子接受发表了,算是我发表的第一篇A刊。就这样磕磕碰碰,两年时间,竟然发表了两篇A,获得了一个全国二等奖,还被一个国际顶尖会议接受了一篇论文,并被提供免费住宿,也算是奖励,最后还发了那时候神乎其神的SCI刊物,还是一区的,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进步,大概是读硕士期间心无旁骛地学习英语,并阅读了大量文章的缘故,当然当时的合作者厉害,是更重要的原因。

那时候,图书馆几乎留不住人,新招进来的年轻人,人心浮动,四年里三个馆领导要退休,年轻人会有机会的,是馆里明确表示的留人手段。加之学术带头人的岗位设置,加之馆长对我科研的额外支持,加之我连二连三的高质量论文产出……我的境遇应该会好,但我却感到了莫名的敌意,而且随着我科研产出的增多,敌意愈加强烈。一句很平常的话,就会引起不必要的争端,我于是越来越沉默,我以为沉默会让大家忘记我的存在,给我一些安宁,但实际上,连我剪一个手指甲,都会被办公室里的人注意到,如果剪掉的指甲被风吹到别处,都会被人捡拾起来,再放回到我的办公桌上。

但那时候的敌意,大多是腹诽,顶多在对面看过来时,给我一个深不可测又捉摸不透的表情,但M不是,背后有人一捅,她就当面讽刺挖苦我,让我在办公室的日子非常难过,她好像不仅对我这样,也这样对过其他人,一个同事曾问过她原因,并悄悄告诉了我,让我不要计较她。

我当然知道对我的敌意不是来自于她。我有一次去部门主任办公室,听见部门主任督促她担任青年学术沙龙活动的青年委员,她说她实在没有兴趣,不想参加,所以,我和她之间没有实际的冲突。

曾有一度,单位在我工作流程的上下游都专门配备了电脑,将界面固定在我的名字上,挑出我的错误,逐个登记,还请相关人员签字证明……听说单位聘岗时,有部门领导说,坚决不要刘玉仙到本部门来工作。

这似乎给馆里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馆里后来说,图书馆是个服务性部门,不是研究性部门,不需要因为一个人研究突出而给予重要岗位。这一定性使笼罩在周围的敌意慢慢消散,但同时,图书馆如火如荼的科研活动,也偃旗息鼓了,青年学术沙龙这一学术组织撤销了,学校情报学硕士点撤销(而这是当时博导推荐我来同济的原因),学校曾经给了图书馆一个Elsevier教授的指标,招了全球顶尖学者,签订了三年期的聘期,但活动没有成效,好像听说学校最后连聘金都没有付,不了了之了,当然图书馆学术带头人的岗位设置,也没有了。

只是经过这些事,真的看到有人为了迎合个人意志而捏造事实、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这样虚无、丑陋的存在,让我体会到相对之下那种基于客观事实,基于逻辑去发现隐藏在客观事实间的规律的力量,就开始真正喜欢做研究,也慢慢地醉心于研究,尽管单位里的学术研究氛围越来越淡,也明确表示了研究做得再好,也不会给你什么重要岗位,但痴心不改,甚至为了研究的延续性而放弃了几百万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

科研活动热情的消散可能多少也影响馆里整体研究水平吧,连当时青年学术沙龙的负责人后来都给我说看不懂我的文章,更别说其他人对更前沿的文章了。我以同济学科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刚开始被认为没有价值,后来得到同济校长签章的表彰,却说这是和图书馆使命无关的研究,有时候忍不住想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谁呢,有没有开展学科服务工作。

从2005年到2016年12年间,图书馆没有人评上正高。2016年我通过了学校学科组的考评,学科组向高评委推荐了我正高任职资格。我就开始和馆里沟通我的岗位问题。我认为学校以正高考核我,那么,图书馆就应该给我相应的正高岗位。但其后馆里聘岗所发布出来的岗位没有正高岗位,我不至于傻到被学校以正高要求来考核还心甘情愿地主动去应聘更低岗位,我没有办法更改馆里的岗位设置,但起码可以选择不主动去侮辱自己的智商,保留住作为学者最起码的尊严。所以,我放弃了应聘,请馆里安排。馆里又降了我一个等级,我的岗位级别被降成了当年硕士毕业来馆工作一年就可以自动转的岗位级别。

因为同济图情档学科学术力量弱,同济组织不了高评委,就委托复旦大学高评委来审核我的正高任职资格。当时同济伍江常务副校长曾担心,复旦图情有博士点,学术水平会高,恐怕审核不过,但答辩的时候,高评委问我,你一个图书馆员怎么能做得这么好?审核顺利通过。

因为填写正高聘用合同,就又谈起岗位级别的事情,但图书馆依然没有意向给我正高岗位,我开始在校外寻求岗位,并顺利被一所双一流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但后来,因为研究的延续性,也因为同济开始部署相关方面的工作,让我燃起报效同济的情怀,我来同济16年了,对同济多少都有点儿女情长的感觉,就决定留下来。

只有申请上项目才在同济有发展新学科的空间,但项目申请却很不顺利,这虽然给了我更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但实际上,我连单枪匹马都没有,甚至没有立锥之地,但还是不改初心,一如既往地做研究,想要通过研究给自己开创出一个生存空间。好像逼仄的科研空间,也激发了我研究能力,和国内国外展开广泛的合作,出了几篇评价很高的研究成果,带出了优秀毕业生,给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出谋献策还得到了表彰。所以,我还是通过了学校组织的正高续聘考核。

我又开始坚决地要求正高岗位,并且在有学校领导在场的续聘考核现场,就提出了这个要求。但馆里表示,我对学校贡献很大,但对图书馆却没有贡献,而且,我的研究也跨出了图书馆的工作范畴。可能这个问题,最终会提交到学校层面来解决,但我不能退缩,在我拒绝了几百万的高层次水平引进待遇后,提出这一要求,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有一个单位里该不该给科研开辟出一条路,在反五唯时代,学校如何切实促进学校所提倡的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如何保障正高权益,让正高报校有门等等这些更深刻的问题。所以,尽管我势单力薄,却也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开始争取正高的岗位,可能在新的一年里,这将是艰苦卓绝的历史使命了。

儿子曾经问过我,你后悔吗?我说这要看将来妈妈在同济会不会有立锥之力,如果到退休妈妈都是现在这个样子,妈妈肯定不及当初就离开,但妈妈相信科学研究的力量,所以,妈妈会坚持研究,直到退休那一刻。

我并不抱怨馆里当初政策的转变与抉择,我知道科研是一条艰难的路,也很难取得成果,就正如陈杰校长所说的,科学研究是一个慢变量,它不像把信息或者物资搬个家举办一个展览,立马就会引起围观引起轰动,是个快变量,但这些快变量只是现有物资和信息的循环,并不增加知识或者财富的储备量,而科研会增加知识本身储备量,是社会发展的后劲力量,但却需要长时间的储备、积累和研究挖掘才得以进展那么一点点,而没有积累却附加上那么多的利益,就只能引起剧烈的冲突,在冲突中放弃,也许是一个机构保护自己的最好抉择。

当然,我也不后悔走上科研这条路,我很感谢初到同济图书馆时昙花一现的科研发展规划激发了我对科研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可能是支撑人类精神最重要的支柱:科研的确很难,的确不像做日常工作,只要熟练就能够得心应手,很多很多时候,常常只有你自己能知道你所坚守的东西到底价值何在,甚至有时候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价值,你常常身陷困境,苦苦找不到答案和出路……而在这重重困难中,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没有对内在价值的认可和坚守,实际上你很难坚持下去,尤其是你评了正高,你还是硕士毕业一年就自动能转的岗位待遇,你在现实中无立锥之地,你不能不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很失败,不能不觉得整个的人生都很虚无,不能不问自己这种坚持的意义……但幸而,有一群朋友,他们不从你在俗世当中的权势和地位来判定你的研究,而是从你的研究、从你在困境中依然孜孜以求的精神中,从你历经磨砺百折而不挠的初心来判定你人生价值,他们的肯定,就成为您在困境中还能坚守着的最终支撑力……

我没有想到M也会变成这其中的一员,她有一次看到我很费力地在背驾考宝典,说她一直以为我不费劲很轻松就能学会东西,但实际上,我付出很多努力才成就那么一点点。她后来果然当选为学术沙龙的学术委员,可惜这个学术沙龙不久就解散,并没有培植起她对学术的热爱。我和她后来也都离开了那个办公室,关系也就不那么剑拔弩张了,但基本上是各行其道,从无交集,她现在是图书馆的管家,疫情其间,主管防疫物质的发放,多多少少有些交集,但远远没有到交换圣诞礼物的程度。她在圣诞节的时候,送这样的礼物,应该有和过去和好的意味,我也就收下了,并在新年前,把我女王跑时所发的水杯送给她作为新年礼物,是想起图书馆组织徒步活动时,她说她很喜欢她紫色的杯子,而女王跑的纪念品也是紫色的。这次互赠礼物,不仅代表着过去的所有龃龉都一笔勾销,还有彼此对彼此未来的美好祝福。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即使不做科研,也会发自内心地欣赏科研那种求真求实所能带给人的力量,那种在苦苦求索中因为坚韧不拔而形成的意志品质……

而利用这个机会,我回顾了我的学术成长道路,真的很感谢曾经遇到的所有挫折,因为正是这些挫折,才让我在困境中凝练起坚定的信念、用不断执着的追求开阔心胸、提升格局……

同济告别2020迎接2021的主题如此深刻地鼓舞着我,让我能够怀着希望,再次出发……

同事M送我的运动臂包

  我回赠给M的喝水杯子(我在女王跑中所获得的纪念品)

同济校长签章的优秀证书

同济十四五规划献一策活动二等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5715-1269450.html

上一篇:刘玉仙的鼠年感悟:运动臂包里的流水年华(I)
下一篇:刘玉仙的鼠年感悟:运动臂包里的流水年华(III)
收藏 IP: 111.187.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