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体育锻炼与肝病

已有 1309 次阅读 2021-1-25 02:46 |个人分类:健康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体育锻炼与肝病

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包括神经、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最有利的非药理学方法之一。久坐的生活方式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一个非常常见的特征。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ASL)、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和欧洲肥胖症研究协会(EASO)2016年联合发布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出, 流行病学证据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饮食和体育活动习惯的评估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综合筛查的一部分。所有患者都必须纠正生活方式(EASL, et al. 2016.)。

Zelber-SagiS等人在综述文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营养和体力活动:流行病学证据综述”中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已被公认为一个主要的健康负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高患病率可能是由于肥胖、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和久坐的生活方式等现代流行病造成的。药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疗效和安全性仍不确定,肥胖与肝脂肪变性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的第一条线是改变生活方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常规治疗包括逐渐减轻体重和增加体力活动,从而改善血清肝酶,减少肝脏脂肪浸润,在某些情况下,减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Zelber-SagiS, et al. 2011.)。

通过增加体力活动来改变生活方式和心血管训练,以及阻力训练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是有益的。虽然体重减轻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生化和组织学指标,但即使在体重没有明显减轻的情况下,运动也可能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和脂肪性肝炎。在缺乏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情况下减少久坐时间也可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

体育锻炼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益的潜在机制是通过改变身体成分,减少肝脂肪变性或肝内脂肪,而这种益处即使在没有体重减轻的情况下也可能很明显。有趣的是,与肥胖无关,身体健康水平是肝脂肪变性程度的重要预测指标。此外,体质的基线值可以预测生活方式干预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脂肪变性的效果。与非酒精性脂肪肝运动益处相关的机制与代谢综合征(如脂质氧化、血糖控制和胰岛素代谢)有共同的机制,包括减少肥胖、改善炎症和免疫参数。

运动对肠道屏障通透性和微生物组的影响,尽管众所周知,体育锻炼的直接急性影响之一是肠道通透性,但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的多样性表明,运动对肠道屏障也有长期益处。

已经证实肠道微生物群发酵决定了运动干预对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谢的疗效。在这一研究中,体育锻炼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被认为是改变肠道绒毛形态、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和肠道共生作用减弱的原因。体育锻炼干预可以引起胆汁酸池的变化,并改变微生物群的多样性(Rodriguez, et al. 2012.)。

规律的有氧运动对人体生理有许多好处,可以说是作为一种刺激性的应激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积极的适应。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有氧运动会引起肠道通透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采用持续数周到数月的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肠道通透性指标。长期体育锻炼后肠道通透性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共生菌群的更丰富、细菌学/厚壁菌群比率的增加以及微生物的总体多样性Keirns, et al. 2020.)。

Mailing等人在“运动与肠道微生物群:对证据、潜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综述”文章中报道他们和其他人的研究表明,运动能独立地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能力。他们在该综述文章中回顾了关于肠道微生物群的已知情况、研究方法以及运动训练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并讨论了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潜在机制和影响。体育锻炼可以通过防止微生物附着在肠上皮上,并作为粘膜相关细菌(即嗜粘液阿克曼菌)的底物,从而在肠道粘液层产生益处。运动也证明了SCFA的丰度增加,这已被证明可以增加结肠上皮细胞的繁殖,有利于肠屏障的完整性Mailing, et al. 2019.)。丁酸盐的增加,促进生长能量消耗、胰岛素敏感性恢复和减少肥胖。值得注意的是,丁酸和其他scfa也参与食物摄入的调节,刺激饱腹激素的产生,因此,参与葡萄糖代谢调节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善。此外,丁酸盐水平升高可诱导肠道T-reg细胞调节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和促进肠道屏障的完整性(Keirns, et al. 202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68788.html

上一篇:肠道屏障功能、肠道微生物群和肝脏疾病
下一篇:耐力运动和肠道菌群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