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承蒙领导、同事、学生们的大力支持,学术界全体同仁、学术期刊的关心,还有很多认识不认识朋友的无私帮助,非常感谢!
我始终认为,人不管多大岁数,一定要学习和提高,虽然这不是什么新的观点,但我一直用这句话激励自己,甚至已经进入基因,毕竟团队我岁数最大,要放弃成长太容易了。当然还有一句话,题目写不下,就是成长别期待外部的某些检验,你只要好好耕耘,其实别太在意收获。不期待收获的耕耘更纯粹,更能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话又说回头,有时并非没有收获,而是收获的滞后期较长而已,不想它心更安。其实,你自己在学术上有没有进步,自己其实是最清楚的。
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压力使得很多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组会难以正常进行,直到6月份以后才有所好转。大家经受住了考验,研究工作总体上也稳步进行。
团队是个大组,主要由青年教师、博士和硕士组成,还有几个本科生同学,共20人左右。每周组会,就像一个小型班级。现将团队2020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工作
2020年申报各类课题、平台、奖励等16项,拿到一个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同时还入围一个省软科学课题,但省级课题不能同时主持2项,只能牺牲掉后者。真是很无奈的规定,像我这样的,同时主持3-5个项目是没有关系的。另外拿到了1个校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及1个小横向项目。
这里值得一提的今年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又挂了,申请书前后写了40天,投入精力无数……虽然我经常鼓励年轻人,说当你感觉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一定会有所收获,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哈哈!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顺利结题了,但由于疫情的影响,结题材料提交时间还是比计划晚了3个月。
2020年感觉团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有所提高,除了以前的研究领域外,开拓了人文社科绩效研究方向,尽管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已经录用了2篇一级期刊论文。
在创新绩效领域开拓了2个新的方向,感觉我们的研究总体上相对超前,所以不太得到认可,所以,尽管成绩不好,还是比较有底气的。
今年最大进步感觉是在计量技术层面,有较好的应用框架和应用场景,同样是不太被接受,但已经取得进展,会慢慢打开局面。
二、科研成果
团队2020年共发表论文36篇,其中团队成员第一作者论文29篇,SSCI一区论文1篇,一级以上期刊论文5篇,CSSCI论文27篇。这是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团队成果最丰富的一年。
目前有26篇论文录用,其中一级以上期刊论文5篇,有些论文已经排到2022年了。
2020年共完成论文55篇,当年被录用或发表12篇,其余尚在艰难的投稿中,个中酸甜苦辣,不能一一叙说。
2020年完成著作1部,约55万字。
作为主要成员完成2020年《城市健康生活蓝皮书》。
今年科研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1篇,国研网全文转载5篇。发表期刊封面目录论文和首篇论文2篇。
三、指导研究生情况
2017级已毕业研究生录用一级期刊论文1篇;2018级研究生录用论文2篇,其中一级期刊论文1篇;2019级研究生录用论文1篇,发表论文1篇。
2018级的一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019级的一位研究生获得全国统计调查比赛三等奖。
2018级即将毕业的4位同学均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四、论文审稿情况
今年论文审稿总数大概100篇左右,主要集中在5-8种杂志,总体上退稿率控制在80%左右。审稿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感觉目前学术质量总体还是在不断提高。
五、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情况
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参加线下学术会议不多,主要是广州的科技情报学会年会、海南会议、百色科技期刊会议等。
应广西省科技厅的邀请,在南宁做了一场科技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报告。另外应邀在几个学校做了几场报告,线上线下都有。
在学校听了不少讲座,还是很有收获,浙江工商大学的整个科研管理、研究氛围还是不错的。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团队梯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青年教师、博士、硕士、本科生的科研工作体系还有待构建。我不在的时候,虽然组会也正常开展,但不知效果如何。
今年研究生论文发表进展没有达到预期,可能和疫情有较大关系,这方面需要继续努力。
博客写得较少了,没有激情了。
研究生总体自我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还是不够,这是老问题了。
我总是鼓励研究生读研期间尽量解决个人问题,但貌似进展不大,已经解决的貌似与我的鼓励也没有太大关系,好吧。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祝大家新年快乐!
2020.12.30 俞立平于杭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