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bno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ribnow

博文

为什么现在的科幻小说常常不好看

已有 6481 次阅读 2020-11-18 20: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小时候,武侠小说倒是看了几本,有兴趣,经常能一口气看下去,不过那时候很少有机会看到科幻小说,那时候可供选择的书太少了,不过我对科幻小说印象并不差,觉得应该是个蛮有意思的类型。现在工作会遇到科幻内容,想研究一下,可事实是每次翻开一篇科幻小说,经常看不下去,特折磨人,次数多了,不禁反思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对科幻小说这么提不起兴趣。但是对科幻影视剧是非常有兴趣的,无论是美剧,还是好莱坞电影,科幻题材总是最吸引人的一类。

为什么不喜欢科幻小说呢?空闲随便总计几点,没有深思,未必全面,未必有道理。

一、心境不在那里。看书还是要在放松和平静的状态下才能沉静下去,现在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碎片化阅读更多的占用了时间和精力,培养了不能攻坚大部头的懒散作风,任何一本书都很难看完,科幻小说看不下去也正常。

二、没有阅读习惯。喜欢什么类型的文章,大概和早年阅读经历有关,如果以前没有机会多看科幻小说,也没培养起阅读这类东西的爱好,后来也就不好这类口味了。也可能科幻小说读者更倾向于年轻人,岁数越大,好奇心越弱,慢慢就不喜欢这种类型文学了。

三、科幻小说靠点子,而点子未必有意思,或者被读者认同。有些点子自己觉得不错,一部分人觉得不错,另一部分人可能就觉得马马虎虎,甚至毫无新意了,再加上情节乏味,就更让人觉得无聊了。

四、文字水平不够。科幻文学虽然是类型文学,但也是在文学范围内的东西,除了立意和思想,也还有人物塑造、文字水平,叙事技巧等等方面,毋庸置疑,现在的科幻文学很多方面相对于优秀的纯文学作品还是差很多的。有名家说科幻小说不一定塑造人物等等,理论也说得通,但文笔如果再差,那就真的很不容易让读者提起兴趣了。 一篇好小说最重要的优点就是要有趣有意思,吸引人不断地读下去,从小说本身来说,关键就是人物和故事,用好看的语言表现出来。  例如《科幻世界》2015年12期,名为索何夫的作者有一篇《二人谋事》的小说,读了就觉得相当无聊,也许是偏见,但是对我来说这篇小说真的很乏味,文章对细节的描写太繁琐,巨细靡遗的企图用文字来代替镜头进行描述,运用了大量的并不出色的修辞手法和形容词,给人以臃肿的感觉。另外在语言上实在有点太过于想舞弄文采。例如这句话“他只是将粗短的双手交叉在胸前,好整以暇的等待着对方的提问。”好整以暇这个词总觉得有点不搭调。“准尉,我认为你有些疲劳过度了,最好去睡眠舱休息几个小时——这是命令。”这句话里“去睡眠舱”这几个字显然是写给读者看的,大概还是为了提升了科技感吧,实际状况中两个同事不可能这样说话,只说:“最好去休息几个小时——这是命令”就好,至于去哪里休息,还用提醒吗?

五、啰嗦的内容太多,让人容易疲惫。同样是科幻,为什么科幻影视剧比小说招人待见,因为很多科幻内容可以通过镜头清晰生动地表现出来,但是如果用文字描述就枯燥麻烦多了。科幻小说是描述未来或者未知世界的人物故事,为了让读者明白这个未知的背景设定,就需要用大量的说明文字来描述这个未知的世界的状况,这就很枯燥了,尤其很多作者喜欢堆砌科学名词,以显示高科技感,很烦人。为什么主流文学作品更有读者,主流文学是描述现实世界的,读者能理解的一个社会文化中,很多内容不需要先进行一个设定和说明,掺和进去很多说明书一样文字,更可以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有了意思和韵味。另外现在国人的科幻小说似乎都一个腔调,翻译腔?也不一定是,总是都是一个说不上来的调调。

时代发展了,科幻的表达形式有两条路,一条是文字的,一条是影像的,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可能需要选合适自己的那条路来表现,有些内容用影视展现更好,那就写剧本吧。

最后什么是好小说?还是要有趣吧:创造性的主题,有趣的内容,美好的文字,流畅的结构。

另外,科幻小说主要还是要走快速消费型通俗小说路子,故事点子可以先锋,写作手法反而老派一些比较好,用很多先锋实验意识流的手法,往往看的人一脸懵逼,小说首先是消遣,一遍甚至两遍看过去都看不明白的,絮絮叨叨不知道在写什么的,对我来说,都不是好小说,不是好看的小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2768-1258908.html

上一篇:期待优秀的专业学科领域的科学史著作
下一篇:科教场馆建设新思维——进公众和科学家直接对话
收藏 IP: 123.113.1.*| 热度|

7 史晓雷 王安良 郑永军 晏成和 刘洋 刘钢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