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学教育座谈会上的发言
姚 远
张波教授《国学两谭》,即《四书五经要领谈》和《诸子百家要略谈》的合编,在青年学生中不胫而走,大受欢迎,使人感慨良多。这类似一部国学概论。其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将国学的核心内容视为儒学十三经;二是将国学核心学术方法视为传统文献考据学;三是将国学核心要籍视为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文献系统。其内涵深厚,主脉清晰,特别是对“农家”在诸子百家中的不公正待遇,大有颠覆性意味,可谓情有独钟,重点突出,用意良苦,同时也彰显了个性,是一部以“农”为主线,带领农学生领略国学、俯瞰国学、享受国学陶冶的优秀教材。同时建议,将其提高到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编写配套的、辅助性的《中华农学经典读本》或者《中国农业资政通鉴》,既可立德树人,又可资政辅国,久而久之,必成体系,蔚为大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教学型、研究型到现代多职能的演变,可谓是天翻地覆,然而大学精神却在逐步失落,浮躁、狂躁之风不时抬头,故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就成为在高同质化的发展中保持自我特色的本能需求。那么,如何克服浮躁呢?最为对症的良方就是厚植历史文化底蕴。这正是我们面向农学生开展国学教育的初衷所在,也正是像西农这样有着80余年建校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等学府的优势所在。
首先,在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面向农学生开设国学通识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因为我国向来以农立国,早在2800多年以前的周宣王时代,就有“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繁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繁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这里,将“农”视为一切文明的根源,认为民之一切大事不外乎“农”。到了唐代,这种重农政策,已被高度概括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十字宪法。到了清代,又被简练为“王政之本,在乎农桑”的八字宪法。至此,“农”已经成为王朝兴废、国家安危,以及民风道德进化的根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和技术改良中,“农”也逐渐成为一门学问,也逐渐有了专门研究农学的“农家”。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并非“农家”才重农,而是举国上下都在重农。“农”逐渐成为最接近国家根基的学问,当然是国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通过国学通识课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从根源上认识农学和认识中国社会。
其次,面向农学生开设国学通识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国学是一种起源于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因此,“农”是最接近人们思想意识深处和最接近现实生活的学问。比如,如何认识明清以来,传统农业文化区的封建保守,就拿陕西来说,封建保守思想、小农经济意识仍有相当市场。当代三百六十行当的秦人,无论身处何行,上溯一代,80%均系小农出身,上溯两代,恐怕说达到99.9%也不为过。这种农文化实际上已渗透到当代陕西的官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教育文化等各个层次。少不入川,壮不出关,秦人守土;卑视坐贾行商七十二艺;读书人最大的追求是刻一回书,坐一回轿(做官)。明清之际的西安,深挖河,高筑墙,严守四关,紧闭四门,已完全蜕变为一座防范四邻、闭关锁国的军事城堡。贾平凹住在西大靠近城墙的一栋四层楼上时,一天早起推窗一看,吃了一惊,怎么满城都是“贾平凹”的“凹”,而且西安城越看越像是一座监狱。这大概就是明清西安与泾阳—三原一带二元中心形成的原因之一。然而,陕西有走不到尽头的黄土高原,也有能流出去的河流;虽有秦人守土的陋俗,也曾有众多先贤立足黄土高原,融汇中西,走向世界;虽说有过君子不器,轻技贱商,却也不乏立心、立命、继绝学、崇实学,开万世太平的高远追求。张载、杨屾、刘古愚、李仪祉正是这一时期秦人积极进取的代表。因此,通过国学通识课的教育,可以培养农学生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意识,摈弃小农经济意识,树立远大抱负。
最后,面向农学生开设国学通识课也是一次校本校情和爱校爱国的教育,以及弘扬和传承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的教育。农业高等教育亦为国黉国脉所系。抗战初期,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的归并和国立河南大学畜牧兽医系的归并,以及抗战全面爆发后,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国立西北联大农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为标志,实现了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与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现代农业文明与古代中华农业文明的一次重要交汇。国立西北农学院成为西北开发、民族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不仅成为“国立西北五校”架构的先声,而且同时形成了我国战时最强大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的独立学院。辛树帜和石声汉教授对我国农学遗产的整理是西农合组后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标志性成就,以至于仅存的300部古农书就有半数藏于西农的奇观,从而形成在国学领域辛石古农学一枝独秀的局面。张波教授步辛石之后,为西农古农史学科的重要传承人之一。他长期耕耘于教坛,创立“三文阶段”培养法,即“文献-文字-文章”模式,熟谙运用考据、文字、音韵、训诂方法,推进中国农史研究重心下移,以《西北农牧史》为代表的一批成果进一步夯实了农史学科的基础。因此,由张波教授在西农发起国学通识教育,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我们由衷地敬佩张教授的拓荒之举,并希望国学通识教育获得圆满成功。谢谢!
2020-09-24于西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