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在位的十八世纪中叶,欧洲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对中国先进工农业生产技术的渴望,更是望眼欲穿。猴急的欧洲政要们,更是想到了“偷儿”。1765年,法国财政大臣杜尔果,就给去中国传教的传教士们下了硬任务:要求弄清包括中国造纸、印刷、农艺、饲养、栽种等四十五项产业奥秘,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窃取核心技术”。
这么“硬”且“工作量浩大”的“学习任务”,摊上的又是对外国人千防万防的乾隆时代,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这些传教士们呢?完成的却是相当轻松。比如传教士韩国英,就详细学到了清王朝棉花栽培水稻种植等技术,不但绘出了详细说明图,还带走了珍贵种子。传教士钱德明也记载了大量珍贵文献,今天还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中国的“巨幅纸”等技术,也几乎都被“学习”走。
可以说,1840年后,那“洋米洋布洋棉”冲击中国市场,冲垮各地传统手工业的一幕,就是从乾隆年间起挖的坑。
这么多珍贵技术外流,乾隆难道没觉察吗?说到底,就是没有这个意识。在乾隆君臣眼里,产业技术永远是小事。这些外国人的活动,因此连“神神秘秘”都算不上,几乎都是在清朝官员的眼皮底下,大模大样“顺”走。典型的,就是茶叶技术的外流。
在1840年以前,清王朝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中国茶叶更是欧洲最“刚需”的货物。特别是爱喝茶的英国,乾隆晚年时每年至少要从中国买走六百万磅茶叶,喷香的中国茶叶,也就成了吸金神器,每年赚走欧美国家大量白银。如此丰厚利润,也叫英国人红了眼。于是乾隆晚年英国马噶尔尼使团访华,虽说访华的目的碰了壁,但对茶叶,依然没死心——“顺”几棵中国茶树苗。
但恐怕连马噶尔尼自己都没想到,这事儿竟是出乎意料的顺利。虽然马噶尔尼这一路,都有清朝官员陪同,一举一动都被监视,但当马噶尔尼一路参观各地茶叶产地,把中国茶叶的生产流程看了个满眼时,陪同的清朝官员竟没有丝毫阻拦,反而还热情配合。以马噶尔尼自己的话说:“多亏新任广州总督的好意,我与他一起穿越了中国最好的产茶区。”
结果就是,中国极为珍贵的茶叶种植生产技术,就以这“轻松”的方式外流,变成了近代让印度人赚足利润的“印度茶”,活活抢走了中国的市场。参考接下来,近代中国的苦难,更可以说这“慷慨一幕”,又是多么痛苦的领悟——缺少了正确看世界的眼光,满以为“安全”的封闭意识,却是连自家的茶,都没保住。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