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多难 精选

已有 14554 次阅读 2020-5-14 10:28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教育, 一流

人们常用两句话来说明教师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一句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它被孟子列为比“王天下”还要快乐的“君子三乐”之一;一句是“桃李满天下”。这两句话可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前者说的是招生和培养,后者说的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这样的幸福是否就像一种福利,所有的老师都能或进入教师职业的人自然就会享有?如果说“桃李满天下”的前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们单以前提来说一说得到这种“福利”有多难。把前提拆开来看,分别琢磨“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不难发现,每个词所描绘的目标或境界都不是一般的高,真让人有高山景行之感。

先看“英才”。其本意是指才智杰出的人。如果按本意,这样的“英才”当属极少数,能成为这种极少数杰出人才真真切切而不只是名义上的老师,仅从概率看,相当于“中彩”,对我等普通老师来说,说千年难遇一回也不为过。

当然,作为老师,应该有教无类。老文非常赞赏这个观点:学生可以挑老师,但老师不能挑学生。老师之所以不能挑学生,其道理正如医生不能挑病人。专挑才智杰出或自己喜欢的学生教的老师,就像专挑容易治或不治也会好的病人看的医生,后者治好的病人再多,也很难被公认为是名医,更不值得津津乐道吧。

如果在老师眼里每个学生都是英才,那么英才似乎唾手可“得”。然而在老文看来,纵使英才俯拾皆是,也非一般老师唾手可“得”。因为,“得”是一种极高境界,反映出老师的“江湖地位”和影响力——教育就是影响,用英文讲就是make a difference。

《西游记》中,孙悟空为学长生不老术,“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见到菩提祖师,“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菩提祖师收孙悟空为徒,这叫“得”。

反观唐僧,他后来也收了孙悟空为徒,但那也是“得”吗?众所周知,唐僧先是靠观音(代表教育机构)安排、然后靠“扣”(工具是紧箍咒)成为孙悟空的师父的。

有人说,全世界优秀学子都心向往之的大学,定是世界一流大学。这条判据的根本正在于“得”。“心向往之”就像孙悟空找那所偏僻破烂的小学校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一样,是典型的“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观今天国内哪怕最顶级的大学,普遍在“招”、“拉”甚至“抢”学生,其境界虽比“扣”高那么一丁点儿,但显然跟“得”不在一个层面。

“天下”可以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空间上的分布广。“全世界”无疑是人类分布的最大范围(少数宇航员除外)。所以,“全世界优秀学子都心向往之”是实实在在的“得天下英才”。大学老师,得英才本不易,得天下英才显然更难。

幸运的是,今天的大学老师,几乎不用操心“得天下英才”之事,因为它属招生环节,基本上被大学包了。这一点跟唐僧收孙悟空为徒类似。然而即使如此,大学老师都有刻骨铭心的体会,要对学校招来的英才们“教育之”,也绝非易事。

以给本科生上课为例,这是老师们“教育之”的主阵地。修你课的学生本来有超百人,但时常到课的不足十人,你对修你课的学生“教育之”了吗?你为了“教育之”可能采取点名、“打卡”等措施,在黑压压的课堂上,你讲得眉飞色舞、激情四射,就像一个歌手在台上一边演唱一边高呼“来!大家一起来!”,然而台下一个个都在低头刷手机,没一个人答理你,你感受如何?这就是典型的虽然“得天下英才”了,但不能“教育之”。

课堂教学“教育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像孙悟空在菩堤祖师的课堂上所表现的一样:“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

一位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曾经谈及他在国内许多高校(从一般大学到一流大学)讲学的体会。他说,在有些大学作报告是种享受——来听报告的学生很多,一双双如饥似渴的眼神,讲完后提问、质疑踊跃,散会后还有不少学生围着自己请教、讨论;而在有些大学作报告简直是种折磨,恨不得赶快草草收场——学生都是靠点名签到来听报告的,讲堂上齐刷刷一片低头族,提问环节无任何人提问,一个个表现出毫无兴趣感。显然,这位教授之所以在前一类大学很享受,是因为他既“得英才”又“教育之”了;而在后一类大学,虽“得英才”了,但不能“教育之”,所以像折磨。

当老师无疑是幸福的,但这种幸福也是有门槛的。如果用我们最擅长或无法摆脱的数字或指标来标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门槛,那么奔“一流”的大学不妨把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标杆:他一生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大学老师既教本科生,勉强算是弟子吧,也带研究生(包括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姑且看作贤人。一个老师如果教书育人三十年,那么按孔老师的标准,平均每年招2-3个研究生,给100个自己未教过的本科生上课,那么就算至少在指标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了。

冷眼旁观,今天的大学老师,远未达到和远远超过这个指标数的都大有人在。一个老师,不能得天下英才,就如一个研究生导师招不到学生,职业幸福自然成了无源之水,而得天下英才了却不能教育之,也算是一种悲哀。最近,大学都在谈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建设世界一流。在老文看来,一所大学,其老师要么在津津有味地享受、要么在心无旁骛地追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乐,那么这所大学即使不是“一流”,离“一流”也不远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2323-1233098.html

上一篇:“云答辩”可保障和提高去SCI后博士论文质量
下一篇:谁最在意谁最不在意论文和分数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34 刘全慧 刘良桂 郑永军 曾杰 王从彦 杨正瓴 黄永义 杨力 周浙昆 王勇 刁承泰 武夷山 刘立 高建国 贺乐 曹俊兴 康建 周忠浩 孙志鸿 李斌 梁洪泽 王安良 张红光 秦晓鹏 李陶 晏成和 王宝民 周健 邹桂萍 孙颉 王志杰 付小军 张光明 fmjzj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