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j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njon

博文

天花来袭,悉尼政府为什么偏偏和华人过不去?

已有 4125 次阅读 2020-3-19 12:0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天花, 传染病, 隔离, 华人, 排华

这两天发生的事,让我想起去年读到的一项研究。


1881年5月,悉尼爆发了欧洲人抵达澳大利亚之后最严重的一次天花疫情。第一位确诊的患者是一个居住在白人社区的混血小男孩,他的母亲是白人,父亲则是华人。


这时候,正好有一艘从香港开过来的客轮抵达悉尼,名为大洋号,上面有450名华人移民。虽然卫生官员检查发现船上的人都很健康,但时任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总督亨利·帕克斯仍坚决禁止大洋号进港停泊,要求这艘船在海上隔离。由于船上的设备出现故障,无法供应饮用水,粮食也所剩无几,悉尼当局又不提供物资,在停泊了一天之后,大洋号只好起锚开往墨尔本。


QQ图片20200318005941.png

一幅关于亨利·帕克斯的漫画


在墨尔本,大洋号上一半的乘客下了船,他们乘坐火车抵达悉尼,途中未遇到任何阻拦。在补充了食物和燃料之后,大洋号返回悉尼,卫生官员再次检查确认船上的人都没有感染天花的迹象,但大洋号还是再次被隔离观察了21天。隔离结束之后,当船上的华人移民最终可以进入悉尼时,当局又要求他们焚烧所有随身物品,包括身上的衣物。


事实上,这场天花可能来自英国,因为当时英国主要港口都出现了同样的传染病,而大洋号的出发地香港却没有出现天花疫情。最早确认的那个小男孩,很可能是一位白人护士传染的。在他发病前两周,这位护士就突然出现了发热症状,悉尼卫生官员却没有对这位护士进行追查。


Sydney_1888.jpg

1888年悉尼鸟瞰图


在天花爆发期间,来自伦敦的三艘船确诊出现了天花病例。大洋号在离开香港前已接受检查,未发现天花病人存在的证据。在前往悉尼的途中,它也曾在澳大利亚的其他港口停靠,在每个港口都经过了严格的卫生检查,都没有发现天花。除此之外,此次天花爆发期间,悉尼的卫生官员至少检查了3500名刚刚抵达的华人移民,结果没有发现一例天花。更加讽刺的是,在163个确诊病例中,除了最先发病的混血小男孩,只有两个是华人,其余均是欧洲裔白人。


那么,悉尼当局为什么偏偏和这些华人移民过不去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先回顾一下华人在澳大利亚的历史。


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了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来到这块大陆的第一批白人移民共有1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流放犯。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前往澳大利亚的华人移民并不多。


The_Founding_of_Australia._By_Capt._Arthur_Phillip_R.N._Sydney_Cove,_Jan._26th_1788.jpg

第一批殖民者抵达悉尼


到了1850年,在墨尔本发现了丰富的黄金资源,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世界,人们蜂拥前往澳大利亚淘金。这些移民中就有大量的华人。我们都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弗朗西斯科市在中文里一般称作旧金山,这是因为,1848年在这里发现了金矿,当时就被前去淘金的华人称为金山。两年后墨尔本又发现金矿,于是华人就把墨尔本称为新金山,而圣弗朗西斯科就变成了旧金山。


Edward_Roper_-_Gold_diggings,_Ararat,_1854.jpg

澳大利亚淘金热


当时,在墨尔本的一些矿区,每4个男性中就有一个是华人。因为淘金热,澳大利亚的人口快速增长,墨尔本及其周边地区很快就脱离了新南威尔士,建立了维多利亚殖民地。随着移民越来越多,不同的族群之间必然产生竞争。为了排挤华人,白人移民就给华人罗织了五花八门的罪名。


比如,白人喜欢指责华人破坏生态环境。实际上,淘金本身就是一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活动。淘金者要先把土地上的植被全都清理掉,然后把含有金子的土壤挖掘出来,通过淘洗冲掉泥土,留下金子。这样不停地挖掘,就会把地面弄得坑坑洼洼。淘剩下的渣土则被随意堆砌,如果遇到暴雨,这些渣土就会被冲到河里污染水源。


Immigrants_arriving_in_Melbourne_Chinatown.jpg

淘金热期间的墨尔本华人移民


因此,无论白人还是华人,在淘金时都会破坏环境。不过,与白人相比,华人淘金者吃苦耐劳,还擅长集体协作,所以工作效率很高,在短时间内就能把一块土地翻个底朝天。而且,由于白人是先来的,他们为了快速发财,喜欢寻找大块的黄金,把一块土地粗略地淘上一遍就赶快转到下一块土地。这样一来,在已经被白人翻过一遍的土地里仍能找到一些黄金。


华人是后来者,社会地位又低,抢不到好的土地,许多华人淘金者就把这些白人淘过的土地再仔仔细细地翻一遍。当然,客观来讲,这样反复淘洗,确实会对土壤的结构造成更彻底的破坏,增加植被恢复的难度。


当时澳大利亚各殖民地都出现了排挤华人的现象,政府还颁布了一些限制华人的政策。例如,为了避免华人和白人之间发生矛盾,他们搞起了种族隔离,把华人集中安排到城镇里的某些区域居住。由于华人越来越多,很快华人聚居区的人口密度就不断增大,生存环境也越来越糟糕。 


这样一来,一些白人又开始指责华人不讲卫生,甚至认为华人居住区是传染病的温床。必须承认,由于西方卫生学的发展,在当时的条件下,华人整体上的卫生习惯大概确实要比白人差一些。可是,华人的卫生状况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经济地位和居住环境造成的。这么多华人被迫挤在狭小的环境里生活,卫生条件肯定好不了,也更容易爆发传染病。不过,有人调查发现,在悉尼的那些下层白人居住的社区,卫生条件也没好到哪去。


887px-Melbourne_map_1855.jpg

1855年的墨尔本地图


当悉尼爆发天花的时候,恰巧第一个确诊的病人又拥有一半的华裔血统,这就强化了白人关于华人不讲卫生、更容易患上传染病的观念。许多白人认为,华人在生理上和社会组织上都更容易染上天花。当时悉尼的一份报纸就写道,“有色人种”天生易受天花的侵害,并且比欧洲人更容易患病死亡。


这种观念没有医学证据。实际上,澳大利亚的原住民确实更容易感染天花死亡,不过这是因为白人到来前原住民从未接触过天花,对它缺乏免疫力。而在中国天花已经流行了上千年,华人对天花的免疫力与白人并无明显的区别。


这份报纸继续评论说,天花最有可能是由于悉尼华人社区肮脏拥挤的生活条件导致的。另一份报纸则夸张地描述了悉尼华人社区的卫生情况。还有的报纸干脆就认为,天花是从中国传播到澳大利亚的。结果,华人受到了白人更严重的排挤,一些华人商店遭到破坏,还出现了针对华人暴力行为。


于是,新南威尔士总督便顺水推舟,迅速将天花的流行归咎于华人,以此掩盖自己在防控天花方面的失策。总督以捍卫公共卫生为理由要求大洋号隔离,还打算将所有中国港口宣布为疫区。这意味着无论这些港口是否出现天花,从那里开过来的所有船只在抵达悉尼后均需要隔离。


QQ图片20200318121048.png

1855年的墨尔本地图


当悉尼爆发天花的时候,恰巧第一个确诊的病人又拥有一半的华裔血统,这就强化了白人关于华人不讲卫生、更容易患上传染病的观念。许多白人认为,华人在生理上和社会组织上都更容易染上天花。当时悉尼的一份报纸就写道,“有色人种”天生易受天花的侵害,并且比欧洲人更容易患病死亡。


这种观念没有医学证据。实际上,澳大利亚的原住民确实更容易感染天花死亡,不过这是因为白人到来前原住民从未接触过天花,对它缺乏免疫力。而在中国天花已经流行了上千年,华人对天花的免疫力与白人并无明显的区别。


这份报纸继续评论说,天花最有可能是由于悉尼华人社区肮脏拥挤的生活条件导致的。另一份报纸则夸张地描述了悉尼华人社区的卫生情况。还有的报纸干脆就认为,天花是从中国传播到澳大利亚的。结果,华人受到了白人更严重的排挤,一些华人商店遭到破坏,还出现了针对华人暴力行为。


于是,新南威尔士总督便顺水推舟,迅速将天花的流行归咎于华人,以此掩盖自己在防控天花方面的失策。总督以捍卫公共卫生为理由要求大洋号隔离,还打算将所有中国港口宣布为疫区。这意味着无论这些港口是否出现天花,从那里开过来的所有船只在抵达悉尼后均需要隔离。


1886_Anti-Chinese_Cartoon_from_Australia.jpg

澳大利亚排华漫画


其实,长久以来,当恶性传染病爆发时,人们总是有一种习惯思维,要为它找一个外来的起源,而把自己定义为受害者。这个起源可以是某个遥远的异邦,或是另一个处在社会边缘地位的族群。对于一些政客来说,在这个时候煽动民粹,更是一项稳赚不赔的选择。


比悉尼的华人更惨的是欧洲中世纪的犹太人。那时候,犹太人由于宗教原因受到占人口多数的基督徒的歧视和排挤。1348年黑死病爆发后,有传闻说这是犹太人在河流和水井中投毒所致,只要消灭了犹太人,黑死病就自然消失,于是欧洲各地都发生了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事件,这种行径还得到了统治阶层的支持。据统计,在14世纪,欧洲共发生了大约350次屠杀犹太人事件,上百个犹太团体被消灭,许多犹太人只好逃往东欧避难。


遗憾的是,当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蔓延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人们在某些方面并不比古人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Greg Watters, The S.S. Ocean Dealing with Boat People in the 1880s, Australian Historical Studies, 2002, Vol.33, No.120


费晟,《“环境焦虑”与澳大利亚殖民地反华话语的构建》,《世界历史》,2017年第4期



欢迎关注公众号“有人居住的世界”

qrcode_for_gh_51ef51de6077_430.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47503-1224255.html

上一篇:追忆王府生活
下一篇:地理学家的餐桌(1):用不惯的韩式筷子
收藏 IP: 112.229.66.*| 热度|

2 武夷山 王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