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政策怎么变,学术论文永远是学者的硬通货
王德华
疫情攻击战的关键时期,针对学术论文和学术评价,国家又出手了。
近日,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科技部又单独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文件精神就是改革方向。文件精神就是指挥棒。
明白人当然都明白,政策的导向不是不让不发SCI论文了,也不是SCI论文不重要了,应该是对学者素养有更高的要求了,对学术共同体有更高要求了,对研究生培养有更高要求了,对学术研究有更高要求了,对发表学术论文有更高的要求了。
我们不需要为了争夺发表SCI 论文世界排名第一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了!
我们需要为了争夺在各个学术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而努力奋斗!
所以,学者们要安心做有新意的研究,做有意义的研究,做重要的研究,做有趣的研究,做对学科领域有新的贡献的研究。
学者们都知道,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要有新的发现,新的结论,或者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总之需要对学科领域有新的贡献,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这次学术方向性改革,如果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对中国的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是一大幸事,也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在思想和意识上,我觉得有两点转变很重要:
1、学术论文看学术贡献,看学术价值,不再看影响因子。所以,学术论文要发表在自己领域的主流学术期刊上,与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同行交流。CNS不再是学术研究的最高追求。(被某些学者认为的靠发表学术论文发财的时代过去了!)
2、研究生不再以发表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获得学位的条件。研究生们可以安心做研究,只要得到了正轨训练,达到了培养要求,完成了研究计划,就可以申请学位了。研究生不需要再去为了满足发表几篇论文才能获得学位的要求,去做一些短平快的豆腐块论文,没有什么学术含量。所谓安心做学问,就是要做一点有意义的,探索性的,有趣的,未知的研究。根据自己的实力,做自己最优秀的工作,不再为发表论文而焦虑。
任何一项科技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人,在于学术人的学术素养,思想觉悟,职业操守,做人的原则,做事的原则等等,也在于管理者的智慧。如果晋升、评奖、评优、项目评审等待,还是关系为重,还是人情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一边,把职业操守放在一边,任何文件和规定都是没有用的。
管理者的素养、视野、胸怀很重要,科研人员的素质很重要,学术共同体的认真负责也重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个方面的配合,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有成效。否则,你取消了,他不取消,我明着不用暗里用,那吃亏的又是遵纪守法的人。不能让老实人总是吃亏。
回归学术研究的本真。学者们需要认真观察各种现象,根据自己的学识才智提炼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追问,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不是三天一个新方向,两天一个新领域。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术需要积累,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逐步深入,逐步拓展。炕都还没有烧热,就另起炉灶,哪里热往哪里钻,不是做 me-too 式的研究,就是做低层次重复性研究,发几篇不痛不痒的所谓SCI论文,连自己都觉得乏味。
聪明的人,应该把精力用在思考学术问题和学科发展上。
笨拙的人,更应该把精力用在学术问题上,用在读书上,读文献上。
每个学科领域都有热爱的人,都有痴迷研究的人。不再攀比,不再焦躁。安心追求自己的学术兴趣。
这才是真学术,真科研,真回归。只有静心思考,安心研究,执着科研,学术才能进步,国家的科技才有希望。
做基础研究,学术论文永远是学者的硬通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