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s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sk

博文

衰老与健康-长寿与营养小议

已有 3603 次阅读 2020-1-15 17:58 |个人分类:心理诊疗|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衰老与健康-长寿与营养小议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如标题所示,这是当代社会人们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以后,当下公众在关心达到小康社会,面对我国已经有2.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的现实,很有必要就这一个热门话题.,介绍欧美在生命科学及老年医学方面的研究现况,这对于普及衰老与健康-长寿与营养的现代科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参阅本网朱钦士先生的有关博文,摘取其要义,予以科普性展开叙述。

作为从哺乳类演化出来的智慧人类,平均生物学寿命80岁,前40年是生长发育,接续繁衍后代,维持人类种群的生存;后40年逐步进入生物学衰老期,直至死亡,完成世代更替。这就是传统人类生长发育生物学观点。伴随着20世纪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快速进展,分子克隆与遗传重组,生物信息学等的基因科学与技术的重大突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在生命科学与老年医学研究领域获得许多成果,现在将有代表性的观点介绍如下;

包括人类的寿命进行微调的信息传递链的知识,在不影响生理功能的条件下,增强AMPKSirtuin信息通路的活性,下调胰岛素/IGF-1mTOR信息通路的活性,增强身体对逆境的抵抗能力,降低各种老年病的发病率。病痛不断、行动不便的寿命不是理想的寿命,延长能够在健康状况下生活的寿命,把因病痛而死变为寿终正寝......”——这才是延缓衰老,追求健康长寿的理想目标。

何谓信息通路AMPKSirtuin和胰岛素/IGF-1mTOR?简而言之,这是涉及人类寿命机体生理调控的分子细胞过程。前二者是增强AMPKSirtuin信息通路的活性;后二者是调低胰岛素/IGF-1mTOR信息通路的活性。这就是所谓的比较现实的延缓衰老有利长寿的近程调控过程。

AMPK,即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信息通路,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活化另一个“延寿蛋白”Sirtuin,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作用,且所有生物都具有该蛋白的基因。胰岛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信息通路,和mTOR,即雷帕霉素靶蛋白信息通路,这两条信息通路是可以抑制,导致有机体寿命缩短的信息通路。 动物及酵母中调节寿命的信息通路的存在,不仅证明这些生物的寿命,也就是衰老的过程,的确是可以被基因调控的,也给我们如何保持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这些信息通路的工作方式告诉我们:只要程度不太严重,逆境可以延长寿命。逆境不仅指缺食,还包括缺氧、高温、低温、电离辐射、活性氧等。生物的发展从来是在逆境频繁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早已发展出了在逆境中修复各种原因造成的损伤,维持自己的健康状态和繁殖能力的机制。这些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果不超过生物能够承受的程度,能够被生物感知,并激活生物有机体的维持和修复系统运作机制,从而而使生物有机体生活得更健康长寿。。

例如体育锻炼会增加体内活性氧的生成,还会在肌肉中造成缺氧,但是却增进人们的健康;低强度的电离辐射也对人的健康有好处。营养过剩却成为激活胰岛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信息通路和雷帕霉素的信息通路,抑制MAPK信息通路和Sirtuin(延寿蛋白)通路的罪魁祸首,使得人们的抵抗力下降,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当下国人在营养与健康确实存在很大的误区,很有必要提醒人们引起极大重视,特必要重视在目前经济状况大幅改善,物质供应极为丰富,品尝“美食”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年代,营养过剩却成为激活胰岛素/IGF-1信息通路和mTOR的信息通路,抑制MAPK信息通路和Sirtuin通路的罪魁祸首,使得人们有机体抵抗力普遍下降,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率大增。如何科学合理增进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减缓衰老过程的科学知识,提高人们保持营养与健康,延寿与“抗衰老”保持合理正常心态是十分必要的。

从遗传学的远程控制来看,决定生物生长发育期和衰老期长短的,可能就是通过两个层次的控制来实现的。第一个层次是DNA序列的差异,特别是基因启动子上序列的差异;第二个层次是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epigenetic modification),其中的生命科学的奥妙还远远没有解析开。对个体来学,还是如古人云“寿缘由天定”,这是一条铁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4804-1214393.html

上一篇:国内医药化工企业与生物制造相关联的资源生物学问题
下一篇:从非典到如今糖皮质激素药物在SARS 及新冠肺炎治疗中的争议为何至今尚存?!
收藏 IP: 60.255.85.*| 热度|

7 郑永军 范振英 孙学军 农绍庄 朱晓刚 宁利中 杨学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